观《邹碧华》电影有感

      11月9日下午,我们在党校观看了电影《邹碧华》

      邹碧华同志是上海高院的院长,因工作劳累47岁就突发心脏病去世。他一名讲良心的法官。1993年3月,邹碧华初任法官,远在江西的母亲叮嘱他:“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信念,一辈子的坚守。从电影中的细节和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良心”二字,他一直在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面对上访群众的“无理取闹”,邹碧华不仅没有躲避,而是打开大门,把上访群众请到法院里面对面坐下来谈。他教导下属,面对无理取闹,也要念及人情,做法律工作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能满嘴大道理,而是要“把法条和面条搅在一起”,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着想,因为“我们每年要审理上万起官司,可是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要是发生了冤假错案,影响的就是他的一生。

      参选2006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演讲中说,“良心意味着自律,良心意味着效率,良心意味着责任”。这是一位法律工作者的崇高信仰与担当,也理应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信仰与担当。人们历来都说,教师是个“良心活”,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本人的良心。讲良心的教师,自然会自律,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讲良心的教师,自会认真备课、讲究方法、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讲良心的教师,打心底明白自己的责任,教师的言行会影响他们一生,教师要做到问心无愧。

        邹碧华精神更大的闪光点在于创新和担当。电影里他带领手下进行司法改革,始终践行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誓言。上海司法改革方案提出,法官、检察官实行“员额制”,历经34稿研究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他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司法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邹碧华改革能够成功,一来是他的决心和担当,二来是他的创新思维与改革心态。邹碧华一直都是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弄潮儿。而创新与担当,也和教师工作一脉相通。有担当的教师和有担当的法官一样,意味着不懈怠、不畏难、不退缩,在平凡而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坚定信念、勇担职责、知行合一。正如邹碧华所言的:“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我们努力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将变得更完美。”

      如何才能更完美一点,不言而喻,唯有学习进取。邹碧华把时间花在司法学习上,所以时间把他雕塑成一名优秀的司法工作英雄。在上海高院工作期间,邹碧华分管信息化工作后,在他的公文包里,经常放着厚如砖块的书籍,涉及信息化与管理学等多个主题,仅“大数据”一个专题,他就读完了近50本书籍,很快从一名门外汉成为法院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教师更加没有理由不终身学习。时代在变化,知识在丰富,方式在多元,学生愈发不可小觑,如果教师自身再不跳出舒适圈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就只能被时代和社会淘汰。

      邹碧华是充满理想的庭前独角兽,虽然身处不同行业,但他的坚守与担当、创新与进取、家国情怀和精神斗志,都深深激励着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更要学习“邹碧华精神”,始终忠诚党和人民,坚守职业操守,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为社会扛起担子,传递温暖,“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邹碧华》电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