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有感

今晚在微信直播间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的文化自觉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该怎么教,听完之后受益匪浅,感觉王老师把我们带入了古诗词的世界,回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时还教给我们一些方法,让我们更好的与古人对话,让千百年前的诗词通过我们的诵读、想象和感悟,变得有脉搏、有心跳、有温度。

王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一、以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感其情。

什么是诗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读一首古诗的时候,要从文化的角度,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角度,来解读一首诗,他通过《枫桥夜泊》一课的教学实录,给我们呈现了什么是以诗性为重。他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个别材与别趣就是说学诗要通过书中的文字,看到它背后的那个意象,同时告诉我们,诗不是用理性思考的,也不是去分析的,而是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关乎诗人的生命体验,关乎他的人生情感。

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读让孩子身临其境的读,感同身受的读,声音不是物理现象,而是以生命的体验作为基础。

如何引导孩子感同身受的读呢?他就讲到了第二点。

二、意象为重,澄心还原见其象。

这部分他主要说了意象这个概念,听到意象这个词我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在心理学里我主要修的就是意象对话这一种方式。所以很容易体验这个意象背后的情绪和情感。诗人作诗,就是诗人把他的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呢要在根据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要把内在和外在统一起来,要把此时此刻的我们和那年那月的作者通过感受融合在一起。

我的理解就是,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回到长安城,看到城中那么破败,那么萧条,他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来他在杜甫草堂生活比较安逸的时候,在一个春日写到: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同是看到了花,但是个人的心态心境是不同的,那么他看到的花就是不同的。这是个人意象在表达上的不同。

同时呢,还有集体意象,比如柳树、枫叶、芭蕉、桃花、竹子、梅花、荷花、菊花……等等,这些植物已经不是植物本身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已经被赋予一定的含义,代表着某种情绪和情感,或者是代表着某种人格。所以呢,我们要把这些意象还原,在教学中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打开孩子的天眼,通过文字看到背后的画面,或者是想象到当时的声音场景。

真的很佩服王老师,让孩子来感受纳兰性德故园无此声中故园一词。教学过程设计的非常巧妙,我听着不由得感动,通过孩子们的朗读,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文化为重,潜心涵咏悟其蕴。

在这里王老师首先谈到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古诗只有文而没有化,也就是说太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了,而没有让知识走进我们的心灵,没有化成我们的行为,只是在头脑层面。记得于丹教授说过一句话,有效的学习一定是改变我们行为的学习。那么有效的古诗教学需要我们通过对古诗的理解、积累,转化我们内在的精神,提升内在的人格,净化内在的灵魂。他通过王冕的墨梅一课,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引导孩子去理解王冕用梅花的清气而不是香气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同时用很多王冕的其他诗词来解释本诗的内涵,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

他提到日本给我们的捐赠物品上面写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真的让我们很震撼,看到这些文字就仿佛回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被别人当成礼物再送给我们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但是最起码我们需要反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教孩子们学语文,如何把中华文化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如何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中国的气息,如何让民族的文化引领着我们的孩子更好的成长……

今晚我很认真的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也非常受触动。同时我注意到王老师的题目有个前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也就是我们要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实践,当行有不得时可以反求诸己,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个人挺喜欢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疫情期间,也是我们充电最好的时间。我会继续努力!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会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古诗怎么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