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满满的回忆,留不住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又到一年“过年”时。幼时的记忆多数已随风飘去,能回忆起来的儿时年味应该是九十年代初期的那段时间。大学毕业后,虽然在大城市有房有家有工作,但每逢过年总会有种疏离感,要品尝浓浓的年味也只待回到故乡。

01

到了腊月,乡亲们就要为春节忙活起来了。娃娃们最喜欢围着看“杀年猪”,只要听到谁家有猪嗷叫,大伙们循声赶紧过去。只见几个壮汉把肥猪强行按压在案板,一把尖刀从喉咙处利索地插进去,顿时鲜血喷射到下面的脸盆中,待接至半脸盆猪血,年猪也慢慢地歇了气了。

接着将年猪后蹄用铁勾贯穿后倒立着挂在梯子上,浇上刚出锅的滚烫开水,一把刮刀上下舞动剔除猪毛。之后开膛剖肚,大卸N块后的猪肉将浸入酱油、涂上白盐,赤条条地悬挂于阴凉通风处。而帮忙杀猪的乡邻们除了尝到第一顿鲜嫩的肉味后,每人将得到主人馈赠的一大串猪肉,而工钱是从来都不会有的,这是村里的风俗。

图片来自网络

至小年前后,农村的孩子最盼赶集了。那里有琳琅满目的糖果美食新衣,即使再俭朴的父母,这个时候必得给孩子们新购一套新衣,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一件都不能少。而这套行装必得等到大年初一的早上,当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便急不可耐地抓过床头摆放好的衣物,摸出口袋里父母放好的零食,还有不多的一份压岁钱。

图片来自网络

爆米花是那个时候孩子们常见的零食,因为这个花费少。腊月时节,有走村串巷的师傅在村口架起了爆谷机,孩子们赶紧怂恿着大人掏出自家产的白米,这米肯定是经过挑拣后的好米,再挑担柴火,依次排序。腊月里天寒地冻,孩子们围坐在些火旁,一边打趣玩耍,一边瞧着不断旋转的爆谷机。

大约5-7分钟后,师傅起身,胆小的孩子们赶紧离得远点捂住耳朵,只见师傅膝盖一压,“砰”的一声,爆谷机的锅盖掀开了,瀑裂的米花冲入谷机紧连着的长筒布袋子,米花的香味四散开来,孩子们赶紧凑了过去,抓起一把爆米花趁热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不忘评论“谁家的香、谁家的焦了。”

腊月里孩子们是幸福的,因为放寒假了,因为热闹起来了,因为马上要“过年”了。

02

腊月二十三,是老家的“小年”,家乡人把这一天看得很重要。这天必得把家里家外仔细清扫一遍,把春节期间要用的盘子、碟子、碗筷清理出来洗干净,把堂前屋后仔细打扫一番以辞旧迎新。

因为接下来的日子,有“好事”的乡邻串门,免不了要对这户人家的卫生品头论足一番,所以家家户户都不敢怠慢。早上开始就着手把里里外外都清理彻底。到了下午,又要忙着杀鸡烧菜,祭祀先祖,晚上菜肴的丰盛等同于大年除夕的晚餐。

过了“小年”,过年该用的、该吃的基本都准备停当,倘若还有不妥,需得加紧步伐,因为临近过年,小镇也快关门歇业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有远方打工的子女陆续要回到家来,而大人们也都在盘算着孩子们“该回家了吧”。

在九十年代初期,手机还不普及,农村里的孩子更加不舍得耗费不菲的电话费。一封家书,千里之外的孩子们老早就汇报了“过年要回家”,而大人们就互相打听,在同城打工的孩子谁谁回来了,心里也就算计着自己孩子啥时应该也该到家了。那时候交通很不畅,火车也没有,往返的客车下客点就是大人们翘首的地方,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望,这种心情的交替是现在的人们无法体验出来的。

03

迎接“过年”,有个节目必不可少,那就是“写对联”。90年代初,村里能读到高中的孩子已是凤毛麟角,如果能考进中专、大专更是声名鹊起。而“写对联”就是彰显这户人家的“才”运最好的写照。

图片发自App

于是,但凡家里有念一些书的,都尽量自己动手,借助着一本红色封面皇历里面记载下的春联对子,极其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对联。实在拿不出手的,只好觍着脸儿拿着红纸到别人家,央求写个对子,到时少不了敬上好烟。而写的对子乡民们心里也有个比较,谁家的对子不落俗套,谁家的对子字多纸长(纸的花费也是个事儿),这都是很考究的事儿。不过这种尴尬早就因为在市场上购买成批量印制的对联而消失了,只是可惜少却了学子间才识的较量。

“除夕”终于来到,大清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下午的年夜饭。乡里有种说法,谁家的年夜饭吃得越早,预示着这户人家越勤奋。

于是,家家户户赶早儿就开始贴对联,门神、楹联、彩灯、窗纸,红红的、闪闪的,刹那间装扮出春节的热烈红火。一家人围坐一起,如果有家人未能回家过年,也必须留着位置摆放好空碗空碟空筷。如果人数较少,也须摆满十副碗筷,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十全十美。

这顿年夜饭,小孩子首先要按辈分先敬大人,之后才可以随自己的意放开胃口,不管你吃多少大人也绝计不会怪罪的。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人家准备得早,下午二三点就开始吃年夜岁了,再迟的也必得五六点吃完,绝计是不能拖到天黑才开始吃的。而即使早早吃好年夜饭,大人们也会再三叮嘱孩子不得串门,串门意味着“要讨吃的,是要饭的”,这会让一家人新年里很倒霉。当然这些说法不够科学,现在老家很多人过年也不在乎这些了,不过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是挺在意的。

04

大年初一的零时,远远近近、近近远远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很多家庭争着放第一串鞭炮,因为里面有着“起得早、开门早、我勤奋”的意味。很多大人也都在侧耳倾听,谁家放鞭炮了、谁家鞭炮声音久了。

待到凌晨四五点,厨房都忙开了,记住,新年的第一顿必是男主人做好的。老家有种说法,女主人忙碌了一年,大年初一的早饭必得男主人去做,而每家的男主人也都异常一致的遵循了这一“规定”。

初一的早餐全是素食,以豆腐、芋艿、白菜、青菜为主,须得做满十样素菜。这天早起洗脸水是不能泼出去的,否则会连带一年财运也泼出去了。而当天着新装后换下来的衣物也是不能洗的,因为初一这天是不干活的,村里的杂货店这天也不做生意,初一当天就是玩儿的,当然这是先辈曾经告诫并传承下来的一贯做法。

图片来自网络

约摸九点,大人领着小孩便挨着挨户的拜年去了,到得家门,必说声“恭喜,新年好!”路上逢人见面也要道声“新年好!”拜年的时候,主人家都会邀请坐下喝茶,临走还会抓起一把糖果瓜子塞进孩子们的口袋。这一天,逢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喜气洋洋的。初二开始,大人带着孩子就要拜外婆、拜舅舅、拜阿姨,所有的亲戚都要上门道声“新年好!”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

新年到,贴对联,放鞭炮;

新年到,见面都说过年好,互相恭喜大家好。”

少时已不再,儿时年味大多也成“曾经”,留下来的是一份喜气、一顿年夜饭、一张全家福、一趟回家的旅程。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


#羽西X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满满的回忆,留不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