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经常出现“鸡同鸭讲”?你可能需要启动“用户思维”

这个五一和闺蜜一起回了趟母校高中老校区。在逛操场的时候,因为想合个影,就决定找不远处正在打乒乓球的学生帮忙。

闺蜜走过去说:“小朋友们,你们谁拍照好,能否帮我们拍一张合影。”

三个正在打乒乓球的学生你推我我推你,最后,一个小个子的男孩被“推荐”出来帮我们拍照。

在寻找适合位置拍照间隙,我们问他上高几,他漫不经心略显不耐烦回复说:“2003年生,在新校区读高一。”

我说:“我们算得上你阿姨辈的学姐了。”

“没上课吗?你怎么在老校区玩?”我继续到。

他似乎对于我说的阿姨辈学姐的话有点抵触,语气夹杂着生硬,说:“我们明天才上课啊。”

总之,他的言行举止给我一种“来自学霸的傲娇感”。

找到了拍照场地,闺蜜调侃到:“小学弟,你要给我们拍好看点,不好看就不放你走啊。”

随手接过手机,自信的他上来就咔咔咔三张。

我们拿过手机,看到惨不忍睹的照片,心生绝望。闺蜜说:“小朋友,你把我们拍的又黑又矮,重来重来。”

那一瞬间,遭遇滑铁卢般的受打击神情浮现在他脸上,举止间开始表现的无所适从。

我走到他身边,打开相机,对他说:“教你个技巧,给人拍照的时候,可以使用二八原则。”

我边说拍照技巧边给他做示范,让他直接看效果。

他连连点头,很快就说自己知道了。

随后,他果然拍出了让我们满意的照片。在我们的称赞下,他脸上的浮出了一丝笑容。

结束后,闺蜜随口对他说:“小朋友,发现你有点驼背,要挺直走路,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然以后会不好看的。”他抿了抿嘴,眼睑下垂,并伴随点头接受,腰杆子也马上挺直了。

也就是,男孩从最开始的傲娇略显抵触,到遭遇打击,随后在我手把手的指导下开始表现出真诚接受的态度。这种前后的反差不禁让我陷入思考。

想起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个现象:长辈们整天苦口婆心劝晚辈好好学习,或者将自己经历的人生经验通过讲述道理的方式传达给晚辈,甚是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但是作为晚辈,常常表现出叛逆反感的情绪,久而久之就成了长辈口中的“道理都给他说了一万遍,就是不见效”的情况。

联想到前段时间,我一姐姐家的小男孩,因为考得不好被他妈妈责骂,并开启说教模式。最后,孩子就成了姐姐口中的“居然还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教育经常出现“鸡同鸭讲”,收效甚微?

原因在于,二者出现了“不同频”。

作为长辈,或者说是成年人,我们习惯了使用成年人的讲大道理的抽象方式去教育未成年人。

但是,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阶段决定了他们对待周遭的认识更多的是基于具象思维模式去思考关联。

以这次我们的经历为例。男孩一开始很傲慢,当我们指出他拍摄不好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广撒网,总会有条大鱼”的心态,简单给他说一些找准角度什么的话,而是边给他讲拍摄技巧边手把手示范给他看。所以,他不仅很快掌握了技巧,更是从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变得接受指导和尊重。

所以,解决长辈与晚辈间的沟通与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结合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和大脑发育特征对症下药。

如何对症下药?

不妨启动“用户思维”。

即,想要传达给孩子某种“精神产品”,就需要首先调查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孩子的身心成长特征对症下药。比如用具象思维把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可视化等

很多时候,不是未成年人叛逆,很可能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道理经常出现“鸡同鸭讲”?你可能需要启动“用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