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五个维度

篇首语: 思维不是线性的,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立体的,思维是多个维度的……

1

有一个成语“井底之蛙”,说的是没见过世面眼光狭小的那一类人。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头顶那一片天,这样的思维就只能局限在一个维度。幸好有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可以如此形象地诠释一维思维。 

世上真的存在只有一个维度思维的人吗?还真未必没有,至少初生婴儿的思维是一维的吧。《道德经》里把“得道”的状态形容为“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大意是:“混混沌沌的,如同婴儿还没长大成小孩。”婴儿长大成小孩,认知就已经升级了,脱离了元点的初始“一维”的认知状态。

那么,换个方向往回倒推,退回到只有一个维度的元始思维状态,反倒是得了道的思维与认知,老子讲的是这个意思吗?

老子只是讲“如婴儿之未孩”,是如同婴儿没长成小孩那个状态,并不是讲初生婴儿的认知就真的得道了。在那个初始的元点,其实还蕴含着天地万物变化的不变法则,还要生发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繁复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维”并不绝对就“小”,它倒更是个根本。

生活中,很难见到只有一个思维维度的成年人,但每个人都偶尔会有局限于一维思维的时刻,譬如“牛角尖”,有几个人能确定一生中都没钻过吗?

“二维”是平面的,平面的思维已经展得开了,但平面仍就是个局限。

“二维空间”还有个称谓叫做“二次元”,这个叫法来自日本动漫,是动漫、游戏作品中虚构的一个“二维世界”。现实世界是“三维立体”的,二维世界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只能存在于人的想象中。

三维现实世界中,偏偏有人觉得自己生活在二维世界里,还有人专门为这些人创造出一个“二次元”的二维世界。这个世界谁也去不了,只是让人在思维、意识上觉得自己去了那里。 二维是个平面,已经可以容纳思维以线性展开,现象的归纳,因果的逻辑关系的推导,都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展开。二维平面甚至都可以完美展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二次元”其实是把人虚拟在二维世界中,我认为这只是一种思维的自我局限,尽管听起来很潮,似乎也有那么点前卫,却不值得炫耀。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有这么个情节:三体星球遭到宇宙先进文明的“黑森林”打击后,因为与三体星球早有信息互通的交集,地球文明不久后也被先进的宇宙文明推算出座标方位,遭到“黑森林打击”。

对三体文明的打击方式是攻击他们的恒星(也就是三体星的“太阳”),引爆这个太阳,燃烧掉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的攻击手段更高级,用的是“降维”的手段,把整个太阳系由三维立体世界“铺开”成二维平面世界,《三体》中对此有个形象的喻示——把人画到画儿里。、

《三体》中描写太阳系几大行星直至太阳被“画进画儿里”的场面非常的壮丽凄美,又非常的无奈绝望,只有拥有了光速的飞船才能挣脱逃逸。却也从此失去了家园,成为漂泊于宇宙的星际“流浪者”。

“二次元”的故事也讲得很美,宥于其中的思维与心灵,仿佛也就被“画进画儿里”,被“降维”到二维世界,丧失在现实世界生活与思考的能力。

上一个维度对下一个维度是兼容的,理论上,三维世界就是由无穷多个二维世界叠加而成的。

上一个维度的思维理解下个维度的逻辑会很轻松、很浅显,下一个维度的思维却无论如何突破不了“维度局限”进入上一级维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现代社会年轻的新潮一族沉湎于“二次元”,又并不妨碍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但思维又是会退化的,总这么在低维空间里混,会逐渐丧失掉高维空间的思考和感知能力

2

三维世界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人不一定就有“三维思维”。 现代社会仍在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从工业革命开启“社会分工”以来,社会分工也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锁碎,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大都只能局限在某一个分工的细节与碎片中。 作为一个整体,这个立体的“三维社会”联结越来越紧密,膨胀得越来越庞大,人口也呈几何级数膨胀,工业革命前的全球人口只够填满现在的一个中等国家:作为个体,个人的位置却又越来越边缘,越来越不重要了,大多数人一生都只能局限在一个细节的碎片里,比“井底之蛙”头顶那片天也大不了多少了。 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生活在三维世界,已经很难再有个宽阔辽远的“三维立体思维”了。 国宝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去世前对温家宝总理提过三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没出过一个大师?”这个问题把全中国问得一愣,回过头来尽从教育制度与科研学术体系去反思了,几乎全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学科越分越细,大多数学者一生中只能在一个学科的分支里挣扎,也难保能脱颖而出,所以,现化社会盛产的是学有所长的专家,而不是通才全才式的大师。 作为个体人的三维生活空间会越来越狭小,三维思维的重要性却一点也没降低,还会上升。 三维是立体的,人的视线不可能穿过物体看清三个维度的全貌,绘画的立体感,以及平面上绘出立体建筑的施工图纸,靠的是构建在三维思维之上的想象,在平面画出立体感的物体来只是小技艺,在平面上构建出建造复杂三维结构物体的图纸,这个能力就太强大了,小到摩天大楼,大到航空母舰,都是这么建出来约。人类的发展进步,这是个基础。

二维空间里已经可以完整展现的归纳与因果演化逻辑推理,在三维世界里,又会从另一个维度里凭填出无数头绪,二维世界里单线条的逻缉因果,在三维世界里,因果之外又纠缠出诸多因果,头绪之外,又纷乱出无数头绪,终于会纠缠成一片混沌。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个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相传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混沌一团的,盘古轮起巨匠一顿乱砍,轻的浮上去成了天,重的沉下来成了地,中间就有了人类生存的空间。 别看轻了这个上古神话把它轻轻放过,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知革命,上边是天,下边是地,中间是人,这是人类“三维立体”认知的初步建立,这个天地人“三才”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第一块奠基石。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盘古轮起匠头这一顿乱轮,正是人类解决头绪众多因果纷乱交织的三维混沌世界的惟一方法,这和亚历山大大帝挥剑斩断超级难解的“戈耳狄俄斯之结”哲学意义是相同的。东西方文化解决现实世界纷乱繁杂的问题用的是同样的方式——只关注眼前最关链那条“因果线”,然后——删繁就简!

盘古之后是伏羲,盘古“开天辟地”初建了“三维立体认知”,伏羲的“仰观俯察”创建的易经八卦,易经八卦的重要意义首要在于给定了方位,给天地万物定了位,方位标定,天地万物在纷乱宇宙里就有了座标,混沌世界顿时就条分缕析,有规律可辨,有秩序可循了。

传说中的“河图”其实是远古人类标定的方位和用于推演的数字,一、二、三、四标定的是方位,与中间的五相加,就是与之对应的六、七、八、九用于推演的数字。 盘古“开天辟地”辟开的是纵向的“天、地、人”这个空间,伏羲易经八卦标定的是横向平面的方位,至此,三维立体认知的架构完整了。

3

人凭借想象,可以勉强构建起四个维度的思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能做到的都是“人精”。 人能够凭感观感知的只有三个维度,即便用上第六感觉。第四个维度在哪里呢?找到这个维度,在视、听、闻、触之外,还是需要点想象力的。 宋代儒学大师陆象山幼年是个神童,三岁就能对老爹提出一些非常深奥的问题:“天地何所穷尽?”(天地的尽头在哪里?)把老爹问得摇头苦笑,答不上来。

陆象山后来自己去翻古书,查到这样一句话: “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古来今谓之宙”(尸佼)。 这大概是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宇宙的最早的定义了。“上下四方谓之宇”,“上下”是纵向的,是高度,四方是横向的,是宽度,“宇”也就是三维立体的世界;“往古来今谓之宙”,“往古来今”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从古到今”,说的是时间,也就是第四个维度。 把“宇”和“宙”组合在一起,“宇”的“三维”之上又多出“宙”这一个时间维度,空间与时间组合而成“时空”,宇宙是有四个维度的,是个“时空”,这是宇宙定义之初就有的概念,如今多数人仍就把宇宙只看作空间,只是这个空间有点大,大到用哈勃望远镜也看不到边际,这和三岁时的陆象山属于同一个认知水平。而长大成人的陆象山,则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心学”的“开山始祖”。 汉代张衡进一步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之表”有两个方向,一个纵向,一个横向,苍茫天宇在这两个方向上是没有极限的:“宙”只有一个维度,所以只有“端”而不能有“表”,表就是表面。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宇宙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在终与始这两头都没有穷尽。 也许有人会说宇宙形成于大爆炸,在时间这个轴线上是有起点的,没错,宇宙是形成于大爆炸,这一点科学家霍金们说了算。但大爆炸之前仍还有故事,不会凭空而来,也是需要时间的。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定义正是一个标准的四维时空的概念,这个定义听起来很哲学,它确实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的 一句著名的话,他本意是在讲变化的,其内在的逻辑是在时间的维度之下空间中的物体都会随时间而改变。 在大致相同的时期,东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思想家们都注意到了时间这个维度。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近似于胡话了,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空间里的物体当然是相对一定的。 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在同一时间点上,相对又是静止的,这和观看录像片时按下暂停键的情景是一致的。

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其实也是一个维度变化的规律,上一个维度确实可以兼容俯瞰下一个维度,但下一个维度同时也是上一个维度的基础和基本运行规则,春秋时代的李耳先生有这样的认识,不枉后人叫他“老子”。

“道生一”不是从一到一,是从0到1,生出的是天地运行、万物演变的基本规则;“一生二”生出的是“阴阳”两个基本元素,一部易经,全靠阴阳这两个元始因素推动,在“阴阳相推相摩”作用下,生发繁衍万物。

从维度的视角看,二维是个平面,也还有一正一反两个面,即便一张纸,你也没有办法把它的正反两个面分开。

在三维立体世界,任何事物也都是一体两面,一正一反,这也是万事万物不易之规;万物万事也都在这一正一反之间相衍变化。

“二生三”,生成的是三维立体世界,仅有这个立体空间,只是个空间而已,不会有应何事物生成,只有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空间+时间”,才有可能“三生万物”。

三维世界在时间这根轴线上,在“阴”“阳”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互相推动之下,无时无刻无物不处于变化中,相衍变化,才能生成万物。 这也正是“易经”中描摩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则,“易”就是变化的意思。而这也正是四维世界的基本规则——宇宙一直就处于不断膨胀中,这已是科学定论。

没错,《易经》就是标准的“四维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只能认识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只能算一个认识,还不是认知,更加算不上“四维思维”,中国远古商王朝,周文王拘禁羑里七年推演完成周易之时,一个构建在“四个维度思维”基础之上的哲学思想体系也就架构成型了。 后来人对易经都往求吉问凶、预测未来卜问前程这些旁门左道上用力了,易经巨大的思想和哲学的价值反倒被视而不见轻轻放过,这是很可叹息的。当然也是因为太难了,能让周文王想七年,孔夫子“韦编三绝”的思想,哪里是普罗大众能轻易看得懂的。

事物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是如何变化的?

往大了说,宇宙有成、住、坏、空,也就是生成、稳定、崩坏、空寂四个阶段,就这样周而复始,这是佛家的观念;往小了说,人有生、长、老、死四个阶段,然后不断又有新的人生、老、病、死,这是眼见的事实。

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辞是:元、享、利、贞,是“初始”“享通”“得利”和“保持”这四个状态,和宇宙与人生的四个阶段并不一一对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的五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