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管的是成年人的情绪控制,教的是成年人的自我认识。

面对一个自卑的人,大家都会有同情的心理,而面对一个自大自满,目中无人的人呢,才会觉得他可怜!像是如来佛祖手中的孙猴子,洋洋得意,却不知早已被人看穿了一切,你说可笑不可笑。

Jane Nelsen的《正面管教》是一本自1981年第一版出版之后,就一直在畅销的书,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外父母,老师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

很有幸,我遇见了它,并且从中认识到了真正的自我。

在本书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中,我看到了原原本本的我,我发现了这样的我是多么的可怕。

我们家四世同堂,祖母在我三岁半的时候去世了,但映像中总是抱着我,给我糖吃。

从记事起,便是同爷爷奶奶睡,农村的夜晚总是来得很快,去得很慢。我坐在床沿边,晃着一双脚丫子,听奶奶在唱纯朴的山歌,爷爷坐在矮凳悠悠扬扬拉着二胡伴着奏,最后伴着稀奇古怪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入眠。

文/未满

虽然当时的农村绝大部分重男轻女,但我从来没有在爷爷奶奶这里受过委屈,我是他们的心肝儿,是他们的宝贝儿,更舍不得让我磕了碰了。

母亲父亲也很疼爱我,在其他小朋友需要学着做饭洗衣的时候,我还是个被妈妈放到小凳子上帮洗脚的宝宝。

很温馨,很有爱,对不对?的确如此,之后便有了现在这样的我,敏感,受不得委屈,更没有一点的归属感。

在我家先生面前我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暴露出来,我寻求过度的关注,我寻求权利。

在得不到过度的关注时,我的内心就会抓狂,啊,他不爱我了吧,是我太自以为是了吧,之后就自暴自弃,对我们的爱情没有一点儿信心。

很多事情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的内心才会安稳,才会踏实,才有归属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想否认的答案,因为我是从小被宠爱放纵大的孩子。该让我做的事情不用我做,该让我承担的不用我承担,全部人都围绕着我,让我发号施令,满足不了一点就是“哼,不行,你们不爱我”。

我就是要操纵别人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务,唯有这样,我才有归属感,唯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转时我才重要。

很可怕,对不对?很幸运的,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这副模样,趁还没有赶走身边的人,慢慢改变自己,为时不晚。

文/未满

我生活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城市,不管春夏秋冬,在湄公河畔的赶摆街上,每晚都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可就在这样的闹市,却有一副靓丽的风景。那是一位赶摆街上的摊主,儿子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一开始摊主只是骂骂咧咧,后来发展到吼来吼去,最后在孩子身上用力打了几拳。

这是一个母亲,做出如此荒缪的事情,只是因为儿子有一道题总是做不对,讲几遍也没有理解透彻,仅此而已!

母亲的一切做法只是单纯的因为孩子做不对题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她只是把自己的辛苦,把自己的情绪通通通过习题而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已。

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对自己,对旅客,更是对孩子,想一想,这得给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

如果这位母亲能控制一下自己火爆的脾气,这一切都不可能会发生,她不知道的是以后自己的孩子会有多自卑,会因为丧失信心而做出多少行为不当的事情。

忘了是从哪里看到的一则小故事,母亲正在电脑面前忙于工作,孩子高兴地跑过去把手上的冰淇淋递给母亲,想让母亲尝一尝这可口的味道。

母亲一开始很温柔的拒绝了,让孩子等一等,忙好手上的工作再去品尝。孩子安静地坐在一边等啊等,可等到的确是一顿骂,只因为母亲的工作做得不满意,而孩子手中的冰淇淋却有很多化了滴到了地上。

孩子说不出的委屈,如果母亲能在第一时间尝一口冰淇淋,如果母亲不被情绪所左右而忘了自己跟孩子的约定,如果母亲能控制住情绪而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呀,妈妈一时忙忘了还有你在等我”,之后尝一口冰淇淋并且适当的夸一下口味,孩子又会如何呢?

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里我想问一句,出的是孝子还是窝囊废?打出来的是自己的痛快还是孩子的悔过?

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毁了自己的下一代,学会控制情绪是和呼吸空气一样重要的事,不要以为自己直爽,傥荡,其实那只是包裹自己野蛮的一件锦衣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管的是成年人的情绪控制,教的是成年人的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