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潮流的奥秘就蕴藏在一些烂大街的产品里,即使一般人连它名字是什么都说不上来。
就比如比亚乔Vespa,可能大部分人都没听过Vespa这个牌子,甚至都不知道比亚乔。但它依然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你肯定见过它或者它的“子孙”——因为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电动车么,从隔壁大妈到外卖小哥人手一个的东西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家都在用上图这个款?其实骑这个款的不仅是外卖小哥,还有死侍:
甚至奥黛丽·赫本:
而这个设计遍及全球、出行拍戏两开花的“万恶之源”,就是Vespa(摩友间也称“小蜜蜂”)。
“你说我一个造飞机的,怎么就……”
发明Vespa的意大利比亚乔,现在是世界第四大摩托车生产商,每年要造60多万辆摩托车。
但他其实还有个已经拆分出去的业务,就是造飞机(比亚乔航太)。
一般大家想到帝国主义时期的意大利,印象都不怎么好,比如“战斗力不行”、“最弱的帝国主义”、“连大清和黑蜀黍都打不过的列强”等。但其实意大利手里还是有一些先锋的东西——比亚乔是世界上最早的飞机制造商之一,他们生产的重型轰炸机P.108性能也毫不逊色于B17、兰开斯特等美英同时期产品。
对于比亚乔来说,造出好飞机是好事也是坏事。其中坏事就是,因为他们能造好飞机,所以成了盟军轰炸的重点“关照”对象。
到意大利全境被盟军解放时,比亚乔的工厂和当时意大利大部分工业设施一样,已经基本被炸平了。重建能造飞机的工厂需要很多钱,但是当时意大利人还在纠结温饱,所以比亚乔也贷不到款,只能琢磨着先生产点容易造的。这时,他们想起曾经看到美国空降兵骑过踏板摩托“Cushman 53”.
因为战争造成的破坏和物资短缺,此时的意大利路烂人又穷。比亚乔的设计师认为意大利人需要一款像Cushman这样,便宜、轻巧、维护简单、能走烂路的小车,正好生产这样的“简配”摩托车不需要什么高端厂房,以比亚乔手头的现钱就可以开造。于是在一番设计后,Cushman的“精神续作”Vespa诞生了。
爆红就是这么不可预料
Vespa推出是在1946年,之后它的确如设计师预期的一样,成了很多普通家庭的首选。在当时百废待兴的意大利,Vespa便宜耐用,很多家庭拿它作为唯一一台私家车。由于摩托买卖做得好,比亚乔也开始乐不思蜀,不再将经营重点放在航空上了。
期间还有个小插曲:法国军队看上了这款小摩托,向Vespa定制了一批特别版,配发给他们的空降部队。这也使得这款Vespa 150TAP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反坦克踏板摩托”。
不过Vespa在欧美爆红的原因却出乎设计师的预料:人们最看重的不是它耐用,而是纷纷觉得它很潮。起因是1953年有两个人骑着Vespa拍片,这俩人一个叫格里高利·派克,一个叫奥黛丽·赫本,拍的这个电影就是影史留名的《罗马假日》。
好莱坞并不是Vespa成名之路的终点。六十年代一群英国年轻人又对它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他们来说,Vespa的设计精致优雅,而且穿着正装也可以舒适骑乘,于是Vespa式的踏板摩托就成了当时“摩德文化”(mods)的必备单品——摩德这个词你可能不熟悉,它的衍生风格比它本身出名:后来的“雅痞”和“英式学院风”,其基础元素都是源于摩德文化,同期的嬉皮士风格也和摩德有很多相互借鉴。而英国作为当时的时尚前沿,也将这种风格传向了整个西方世界。
后来随着亚洲的发展,Vespa及其仿品先后在日韩、港台、东南亚,以及印度和中国内地生根发芽。而不同地方的人们,又为这种设计带来了新的搭配和风格。现在光Vespa原品都已经有很多种玩法和用法,其他采用类似设计的踏板摩托更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成为“潮牌”的奥秘
有时候,一个潮牌能“潮”多久,靠的是厂家和代理商营销有多下本。他们必须不断往营销上砸钱,才能让一个老牌子或者老设计保持活力。什么时候宣发没动静了,人们就会开始遗忘他们,另寻新的潮流。
但Vespa不属于这种情况。虽然Vespa的确是优秀的设计,也卖得很好,它成功的根本却不在厂家,而是在于世界各地的人们不断重新发现和演绎这种设计。
每到一个地方,就有潮人重新发现它,赋予它新的特质。所以Vespa才能超出设计者的预想,在全世界留下印记。这里可以很确定地说,就算比亚乔突然倒了,Vespa带来的设计风格和玩法也还会延续下去,并且会有更多新套路。
这不仅是厂牌自己面临的问题。在我们琢磨吃喝玩乐穿的潮流时,如果只会跟风,就很无聊,而且永远站不到潮流前线。而当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审视一种元素,做出自己的解读,那才是一个有态度、能先人一步的时尚玩家。
很多时尚界的大腕都是以反常规的搭配著称——就比如经常打破“正式”与“休闲”界线的温莎公爵(上图)。为什么你穿错就被人当山炮,他穿“错”还一堆人捧?除了名人效应,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玩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重新发现,而所谓“土”,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跟风跟错了而已。
变潮,就从发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