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学精华与糟粕

儒学,是中国的人性文明学说,起源很早,至今也大概3000年的历史。按现在的提法,或可叫“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

在中国,你能接受“尊师重道”的观点,你基本上就已经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了。

但,要成为儒家。立言、立功、立德,你必须至少显著其一。否则,仅仅是受过熏陶而已。

儒的存在,比孔子都早好几百年。我们讲是孔子创建了儒学,这其实不严谨。只是,孔子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将“师道”传入民间的人。

孔子的儒,准确地叫法是——孔儒。孔儒思想,并不是“原儒”思想,是掺杂了一些别的思想,比如“宗族”的思想,也就是血缘家族的思想。

孔子喜欢《诗》《易》《周礼》中的《周礼》最早记载了“儒”。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中记载——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宗,以族得民;主,以利得民;吏,以治得民。

很显然,孔儒的思想中“”的思想也比较浓重,但孔儒——耻于言利,轻视“”的思想。

而,史上提到的与儒家并称的法家,其源头在“”的思想较多,以治得民。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更是进一步把“师”与“儒”并称进行联系——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

因此,提儒家儒学,人们多讲“师道”。孔子是“师道”大成第一圣人。「圣,致力于土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以贤得民;贤者,有才能利他之人。能利他人,即是“仁”;行“仁”者,“义”;讲究“仁义”者,“礼”。孔子一生践行了“师道”之——“仁义礼”,并提出了“克己复礼”以礼守成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这也就是“儒家”——尊师重道讲法的来由

儒学,来源于农耕饮食文化

儒,人之需也。需,雨在天上(阴),人欲其地下(阳),可得衣食,须等待。

《易经》——需卦:

(水天需)坎上乾下。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易传》——彖曰:

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易传》——序卦曰: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易传》——象曰: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中国农耕文明,观天地,识阴阳,辨五行「金木水火土(谷),初是六种行业」,致力于——人道耕种。(圣人之学)

“仁”者,阴;“义”者,阳;“礼”是阴阳合之“中庸”。「冲气以为和」。“仁义礼”即是道——人道(阴阳)。

孟子,在孔儒基础上,添加了——“”,行“义”用“智”合于“礼”;

董子,在孔孟之道上,添加了——“”,坚“信”以固“仁”。至此,形成——人道(五常)——“仁义礼智信”。

至于宋明理学的儒家王阳明,儒学又杂和了佛家(神性文明)的“心”的概念的同时,又通过自然“格物”融进了“自然文明”中的“理”的概念,提出了“心即理”的概念。

“格物”是先秦至汉儒家,在“自然道家”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自然文明”的概念。“格物”不是“人性文明”的概念。“理”,是玉石之自然纹路,也是个“自然文明”的概念。

西方欧洲文明是神性文明,其自然文明与人性文明是孕育在神性文明中的。而,中国的文明,人性文明发育早,自然文明与神性文明都是包含在人性文明中发育,受到人性文明的制约。中国的自然文明在秦汉时有较大发展「反映在儒家人文上就是“格物”的概念」,之后在宋明有较大发展「反映在儒家人文上就是“理”的概念」。

“礼”与“理”的差别:一个是人性文明概念,一个是自然文明概念。

自然文明中存在的事物都有“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黑格尔」,但,人性文明更多的是讲“礼”。合“理”的不一定是合“礼”的。只讲“理”不讲“礼”的多是自然文明。因为,“礼”是人道主义的——“度”。失礼失度的,不一定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合理么?合理,但不合“礼”。再比如:早期的资本主义,一定是有存在的道理的,但“资本”仅是个自然文明的概念,它缺乏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注,缺乏“礼”,缺乏“度”,而不是缺乏“道理”。非要从道理上去否定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否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存在即是合理。

儒学,讲人道的“礼”,不是讲自然的纯“理”。讲纯理,就是各有各的理。而“礼”中含有“理”,但更有人道主义的“度”。你非和一个不讲“礼”只讲“理”的人谈“礼”,无异于新东郭先生

中国是礼仪大国,多讲“礼”性,但自然“理”性不足;西方文明是自然文明更多一些,则多讲“理”性,而“礼”性不足。

但,旧儒学,有三大缺点:

1、与自然文明的衔接少,缺乏“理”性;

2、宗族血缘思想陈旧,不时应时代;

3、耻于言利,人格缺陷。

旧儒家人性文明保守,压抑了自然文明的发展,普遍人民生活质量不高;如果自然文明有足够的发展,第二三点的弱点也会减弱。自然文明发展不足,人性文明发展就慢且不易实施。旧儒家“宗族”思想非原儒思想,但孔子思想受春秋宗族势力崛起的影响较深,既固守于宗族思想也痛苦于宗族对周礼的破坏,因此是有矛盾的。宗族思想在现代虽有较大瓦解,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对现今仍有较大影响。比如:子为父隐的血亲腐败,民为国隐的集体沉默等(狭隘民族主义)。再有就是“耻于言利”造成了一定的人格缺陷,明面的“仁义”与暗中的“利益”或“营私舞弊”并行等。儒家讲“人性本善”,但这“善”,本意是「多谷」,食物多多,可得生生,是利,是自利之意。而自利,是个自然文明的概念。儒家人性文明发育过早,缺失自然文明的更多哺育。

此文的目的,在于对“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论儒学精华与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