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日课 (457~460)附录各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3月1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60课/总第116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世家》03

玄则字彦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

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旅,兄何为哉?”

遂究道德,考经籍,

谓功业不可以小成也,故卒为洪儒;

卿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

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

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


译文:

王玄则字彦法,即文中子的六代祖。

南朝刘宋时出仕为官,历任太仆,国子博士等职。

王玄则常常慨叹:“家中先祖崇尚礼乐文教,不习戎马军旅,兄长为何从戎?”

于是王玄则探索伦常大道,精研经传典籍,

认为“钻研学问不可止步于小有收获”,故终成大儒。

“王侯将相不可轻慢相待”,终成博士,

曾言“孔子之圣教,不可坠失”,因而江东人称“王先生”,得其所学称为“王先生业”。

于是时人尊称为儒学宗师,世承家学。


感受: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

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

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二一附曰:

所贵礼乐,不学军旅。

遂究道德,考索经籍,

功业以成,卒为洪儒;

卿相不苟,终为博士,

先师之职,不坠江左!

受其道曰,王先生业。

大称儒门,世济厥美。


此段言语自华美

祖德遗爱自光辉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3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59课/总第116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世家》02

其先汉征君霸,洁身不仕。

十八代祖殷,云中太守,家于祁,以《春秋》《周易》训乡里,为子孙资。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

九代祖寓,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

寓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学显。

秀生二子,长曰玄谟,次曰玄则;玄谟以将略升,玄则以儒术进。


译文:

文中子的先祖是汉朝时得到朝廷征辟的隐士王霸,王霸洁身自好没有出仕为官。

十八代祖王殷,为云中郡太守,安家于祁地,以《春秋》《周易》教乡里,为子孙确立安身立命之本。

十四代祖王述,弘扬先人功业,作《春秋义统》,朝廷征辟皆不就任。

九代祖王寓,遭逢西晋永嘉之乱,于是随晋室南渡东迁。

王寓生王罕,王罕生王秀,皆以文才显名当时。

王秀生有二子:长子王玄谟,次子王玄则,王玄谟因通晓兵略而得到提拔,王玄则因精研儒术而获得进用。


感受:

乱世中

鼎革际

斯文一脉微如线

只有坚毅持守的家族

以及绵延守望的家风

才能将

流转变动

命悬一线的文脉

保全存续


二一附曰:

古今来

世家贵胄

积德读书以传道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3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58课/总第116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世家》01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译文:

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


感受:

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出身官宦人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隋文帝仁寿三年(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文帝赞赏,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

王通作《东征之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此后,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只将兴王道之志付诸于续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教事业上去。回乡后,王通首先确定了续述《六经》的计划,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作贡献。就这样,王通用了九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亦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


二一附曰:

先师文中之

私淑恭敬诚

会得祖德意

绝学承继传!!!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3月1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57课/总第116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叙篇》

文中子之教,继素王之道,故以《王道篇》为首。

古先圣王,俯仰二仪必合其德,故次之以《天地篇》。

天尊地卑,君臣立矣,故次之以《事君篇》。

事君法天,莫如周公,故次之以《周公篇》。

周公之道,盖神乎《易》中,故次之以《问易篇》。

《易》者,教化之原也。

教化莫大乎礼乐,故次之以《礼乐篇》。

礼乐弥文著明则史,故次之以《述史篇》。

兴文立制,燮理为大,惟魏相有焉,故次之以《魏相篇》。

夫阴阳既燮,则理性达矣。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次之以《立命篇》。

通性命之说者,非《易》安能至乎?

关氏,《易》之深者也,故次之《关朗篇》终焉。


译文:

文中子的学说,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因此将王道篇编为第一篇。

古时的先君圣主,仰观苍天俯察大地,必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天地之德,因此继之以天地篇。

苍天在上,大地居下,君臣等级于是井然有序,因此继之以《事君篇》。

奉侍君主遵循天道,首推周公,因此继之以《周公篇》。

周公的思想,实因参悟了《周易》的玄妙,因此继之以《问易篇》。

《周易》是教化的源头,而教化之要当属礼乐,因此继之以《礼乐篇》。

礼乐教化与典章制度,直书实录则为史传,因此继之以《述史篇》。

广兴文教推行圣制,当以治国理政为要,唯有魏相能够做到,因此继之以《魏相篇》。

乾坤既定天下承平,万事皆顺其理而万物咸达其性,于是穷极万物深奥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进而洞悉天命,因此续之以《立命篇》。

若想懂得天之所赋与人之所禀之间的关系,不读《周易》怎么能行呢?

关朗是精研《周易》之人,因此继之以《关朗篇》作为结尾。


感受:

继人之志,述人之事。

承先启后,法脉生生。


王-天地-君-师-易-礼乐-史-相-命-易


二一附曰:

先生高风

绝学承继

高山仰止

景行景从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说》日课 (457~460)附录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