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摘要前言:如不是本次共读,我也不会找不同版本的解读对照来读。一对照,竟然发现各家解说差别如此之大。当然,这也提醒我,“尽信书不如无书”,各家之解仅能当做参考,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才是重要的。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古时候善于领着大家做事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我只能勉强地形容一下: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行走在结着冰的冰面上,一步都不放松,就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警惕戒备;恭敬郑重,就像到别人家里赴宴做客一样;说话做事温暖就好像能使人心里的坚冰缓缓消融一样;纯朴厚道,就像那敦厚的原木一样;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有着虚怀若谷的胸怀;浑厚宽容,就像水一样能和光同尘。怎样能使浑浊停止变得清彻清晰?静下来慢慢沉淀。怎样安静久了又充满力量生机?生命在于运动。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老子的“士”的内涵
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絜静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一个得道有所成就的人,一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也没有办法确定他,因为他已经圆满和谐,无所不通。凡是圆满的事物,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令人肯定的,没有不顺眼的。若是有所形容,那也是勉勉强强套上去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做人做事决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犹兮若畏四邻”,来解释一个修道者的思虑周详,慎谋能断。这是说,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楚。“俨兮其若容”:胸襟气度包罗万物,人格宽容博大,能够原谅一切,包容万汇,便是“俨兮其若容”,雍容庄重的神态。上面所谈,处处提到一个学道人应有的严肃态度。可是这样并不完全,他更有洒脱自在,怡然自得的一面。究竟洒脱到什么程度呢?“涣兮若冰之将释”。“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前句讲人格之庄严宽大,后句讲胸襟气度的潇洒。不但如此,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敦兮其若朴”,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至于“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浑兮其若浊”:真正有道之士,用不着刻意表示自己有道,自己以为了不起。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本来就很平凡,平凡到混混浊浊,没人识得。
(2)濯足浊流人自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却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这在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这是一个方法。然而,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只是修道的前三个阶段,还不行。更要进一步,“孰能安以”,也就同佛家所讲的修止修观,或修定的功夫,久而安于本位,直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范围,然后才谈得上得道。
这等于儒家的曾子所著的《大学》中注重修身养性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同一个路线,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3)动的哲学
然而,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还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动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
另外还要不盈不满,所以才能“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就是保护很好的旧东西,由于东西永远是旧的,是原来的样子,一直小心使用,并没有坏。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上一章讲了,圣人通过修炼,可以通彻大道,与道为一,同于大道。本章接着讲,这样为道之人,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他是如何行事的。深不可识,以世俗的识见,无法理解善为道者。他们看起来不可捉摸,莫名其状。
(2)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是因为得道之人像大道一样深不可识,所以也只能强行来形容一下善为道者是什么样的人。
(3)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段话,是围绕深不可识这个特征,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有道之人是如何的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涉是步行过水的意思。若冬涉川,冬天步行渡过冰河,这是比较危险的事。人站在河边,一直犹豫,要不要渡河。豫兮,悬而不断之意。正因为圣人一直以道明心,而不以俗琐智术谋断物事,所以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别人难以猜度他的心迹。
“犹兮,若畏四邻”,好像畏惧周围的邻居一样,不会表露出来自己的行迹。上一句讲的是心迹难料,这句讲的是行迹难察。
“俨兮,其若客”,就像一个宾客一样,恭敬而不露声色。这句指颜色难知,人们难以对他察言观色。
“涣兮,若冰之将释”,他没有任何的性格特征,如同河流里的冰就要消融那样。前面三句连续讲了心迹难料,行迹难察,声色不露,这句接着讲圣人性情和人格难以捉摸。
“敦兮,其若朴”,他是那样的敦厚,就如同没有加工修饰过的原木一样。这句是指圣人的心智,无工无巧,不可知其端倪。
“旷兮,其若谷”,他的胸怀是那么的旷达,就如同山谷一样。圣人之心胸,浩瀚无垠,故莫知其极,莫知其止。
“浑兮,其若浊”,他和大道浑然一体,就如同天人不分的浑浊样子。圣人与道相混为一,故不可识其方,不可识其名,不可识其道术。
(4)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谁能与大道混同为一,与天不分,并长久地静守大道,而能使天下归于清正呢?
(5)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又能以道安定天下,使天下长久地太平安康,使天下万物因任天地泽被和自然造化,从而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呢?只有有道之人,以道治天下,才能做到这样。
(6)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道者,善为道并守道之圣人。这样的人,不会以物立身,不会用世俗的智巧知见装满自己的心智,更不会以人之智治天下。
(7)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本句的不盈,和上一句的不盈,都不是不自满,倡导人谦虚的意思,这是对《道德经》比较常见的一种庸俗的误读。同样,旷兮其若谷,也不是让人谦虚,而是大道虚漠无形,圣人之心,也应该虚漠若道。
蔽,守道如故,为蔽。新成,圣人与道为一,如果出离大道,则人与道复分别为二,为新成。有新成,则会智巧滋生。正因为这样不被物象所蒙蔽,不被智巧知见所充塞,所以才能一直笃守大道而不会滋生智巧,并试图以新的智巧治国。
三、我之体悟——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1)静之徐清
我非常喜欢南大事,对“静之徐清”的解读。道佛儒三家都有关于“静”的理念,道家讲“虚静”,“由浊到静,由静到清”;佛家讲“修止、修观、修定”;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而知,“静”对我们的修身修心的重要性。由于我最近几年,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经历了比较多的波动,跟着心情也跟做过山车一样,直到近一年多,生活才平静了一些,所以这些年对这个“静”非常有感触。这个“静”绝不仅仅指生活上的安静,更多的是指头脑和情绪的“静”。前几年我因为外界的波动,头脑和情绪当然波动的很厉害,这很正常,那个时候我甚至根本没时间关系“静”这回事,每天都是被迫在奔波。而近一年多,生活终于没有这些被迫的因素了,而奇怪的是我想要的幸福感,也并没有因为外界波动的退去而提升。相反,我却忽然多了一些“不安感”和“虚无感”。这两种感觉常常搅得我内心很纷乱,找不到生活目标和方向,干干这个觉得没劲,干干那个觉得无聊,情绪也因此跟着起伏波动。于是,我终于知道了——一切问题,不过是心的问题。
(2)动之徐生
虽然各家对这句的解读不一样,但我很喜欢这句里面的“徐”自,有一种徐徐升起,不慌不忙的感觉。无论这个“动”,是指“运动”还是指“行动”,我们都能透过这个“徐”字,感受到这个“动”的状态,一种有规律,有节奏,有张弛的“动”,一种持久的“动”。我想无论是哪种动,动的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即使我们最通俗理解的“运动”,也是要讲究循序渐进,持久而有规律才行。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平时从来不运动,一说运动好,一下就跑了五六公里,跑了两三天,腰酸腿疼就再也不想跑了。而有些人,虽然只是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但是能够常年坚持,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些中老年人,常年坚持健步走,血脂血糖都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如果理解为“行动”,这个“徐”字更加重要,一件再小的事情,只要你常年坚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最终都会有所成果。相反,再好的事情,再聪明的人,离开“坚持”二字,都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我想就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只有“动之徐生”才能“安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