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已有四大汗国,忽必烈缘何还要两征日本?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元朝扩张国家版图的三次西征,以及两次对日本的东征

2、时间跨度:1206年—1368年

3、重要名词:蒙古骑兵 哲别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元大都 四等人制

4、重要人物:成吉思汗 窝锅台 阿里不哥 忽必烈

草原雄师

“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怕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

这是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铁血丹心”中的一段歌词,展现了蒙古骑兵纵横草原的英姿。蒙古骑兵为什么天下无敌?

蒙古人在长年征战中掌握了铁器的冶炼技术和弓箭军刀制造技术,他们的弓箭是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最善于养育战马和牛羊。蒙古马其实不算高大,最突出的特点是耐力好,可以进行长途奔跑,连续作战。

上万骑兵奔腾而来时,沙尘漫天,大地颤抖,耳边隆隆的马蹄声,必然使人惊心动魄。

蒙古人的神箭手:哲别

哲别,在蒙古语中是“箭”的意思,被称为哲别的人,射箭百发百中,即神箭手。

在成吉思汗时代,确实有一位名叫哲别的蒙古族战将,投靠成吉思汗后更加骁勇善战,曾于1218年带领两万骑兵西征,消灭了西辽。

哲别的骑兵队伍善于结合弓箭的远射和战马机动性的特点,冲锋前先远距离射箭,杀伤对方一部分后发起快速冲锋,冲垮敌阵再长距离追击敌军余部。

蒙古三次西征

哲别西征使得蒙古国界与中亚的国家相邻。一次,西面叫花剌子模的国家将成吉思汗派往西方经商的商队全部杀死。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20万大军西征复仇,最终占领了花剌子模全部领土。

1235年,蒙古人又发起了第二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长孙拔都率领大军,占领了今天的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地,震动了整个欧洲,并且建立了金帐汗国。

1252年,蒙古人发动了第三次西征。这一次,蒙古军队占领了整个中亚和西亚,建立了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

四大汗国是蒙古统治者在三次西征胜利过程中扩张领土,以及忽必烈兄弟内部纷争的结果。蒙古先后在被征服地区,主要是中亚和东欧,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

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虽然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彼此血脉相连,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国,但实际上是四个独立的国家,互不统属,各自存续了很长时间。

昔日元大都,今天北京城

元朝攻占了金朝的中都后,于1235年,忽必烈决定在中都附近重建新都,命名为大都(北京)。这里位置背靠高原和塞外草原,距离蒙古人的故乡不远,又方便南下管理中原和南方。以后中国历代都在此定都。

建成后的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宫殿富丽堂皇,街道整齐有序,商业繁华,交通便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中国旅行游记中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时元大都(北京)的辉煌和壮观。

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将不同时间所征服的地域所属的人群笼统划分为四个群体: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第一等的蒙古人为元朝的本族,享有各种特权;

第二等为色目人,概指西域各族人,包括部分契丹人;

第三等为汉人,概指早先被征服的淮河以北的汉人、契丹和女真等族;

第四等为南人,概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

这是元朝统治者施行的民族歧视和分治政策,四等人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待遇不同。

其目的是防范其他民族的反抗,维护蒙古民族绝对的优越地位。但这也是导致其最终灭亡的根源。

忽必烈两征日本

蒙古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起初并没有在意东邻日本这个小国家。

但日本只认可宋朝这个友邻,对这个新元朝并不买账,还拒绝了元朝使团,更没有前去进贡。

日本不愿臣服使忽必烈大怒,立即出兵日本(1274年)。由于轻敌,又不熟悉跨海作战以及避开不利天气,首次出兵双方相持三周后,元军粮草不济,只好收兵。

随后忽必烈做了充足的准备,建造了三千多艘战船,派出范文虎为统帅的近二十万军队,于1281年再次东征。然而日本防御更加充分,还建造了石墙以逸待劳。元军不幸遇上了更强烈的飓风天气,连续的“神风”使战船损毁大半,元军溺死不少,物资损失严重,士气陡然暴跌。元军再次铩羽而归。

假如元军登陆九州岛成功,并继续占领了四岛,还有现在的日本吗?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古已有四大汗国,忽必烈缘何还要两征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