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这是说鲁国当时财政经济发生问题,鲁国有一个人出任长府,这个长府是管如何收钱,如何用钱的。鲁国当时主管长府这个机构的人,大概想对当时的制度有所改变。闵子骞说话了。他说,制度不要轻易变动,还是沿用现有制度,方法变一变就好了。如果变更制度,影响比较大,整个社会又要经过一番波动,才能适合新的制度,不如用旧的制度。你看怎么样?
后来传到他老师孔子那里,于是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孔子认为闵子骞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说话了,而且,说得很有意义,一说话,就把握住了重点。
当处大事的时候,不要乱说,要说就“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样,一箭出去就中红心,说到要点上去。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来先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上一章我们讲到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围坐在孔子的旁边身边,他们各自的表情和神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孔子是什么反应,他又做出了什么预言,结果一语成谶。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说的是闵子骞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孔子非常喜欢他,他在孔子身边听讲的时候,孔子观察他,说他讲话温和有条理,看起来正直而且恭敬,话不多。
再看子路,行行如也,就是说话简单,身体不停在动,眼神四处嫖,好像坐不住一样,一副勇猛刚强的样子,说白了就是很紧张的样子。
再看看冉有和子贡这两个人,侃侃如也。什么叫侃侃如也?我们知道侃侃而谈,就是说一个人非常从容自信,说话善于表达,有条理,有逻辑,非常潇洒,温和而快乐。
孔子看到身边的这几个弟子都各有特点,很有出息,非常欣慰,内心非常愉快。
但是也有美中不足,就是看子路他的心不定。那副刚强的样子,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架势,担心他会死于非命,后来果然是一语成谶,真的是死于卫国的变乱。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从中要学到的就是加强自身修养。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篇章,这一章讲的是闵子骞。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讲到闵子骞了,主要是从孝道上来着手,那就是做人啦!今天讲的这个是从他如何说话,如何做事上着手,结果他得到了孔老夫子的非常高的评价,叫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关于这一条最少有三四种解释,哪一个都非常有道理。那有的人就会问,说:大哥,你说那么多能都对吗?肯定不都是。
当然这句话表达的这几个解释,也都是合理的引申出来的意思,由于我们无法回到2500年前去找孔子考证,所以我们关键是知道他的道理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哪个对,其实不那么重要,哪一种说法都有些道理,我们把这个道理吸收了,应用了,觉得对我们有帮助,下一次我们要在做事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处理了,那就OK了。
这里我和大家先说一说,我们300字短文里面说的这种观点。这个是南怀瑾老师的解释,我觉得这个更贴近于原义,更能够表达出这一章的非同凡响的意义。
怎么说的呢?就是讲鲁国当时的财政经济发生问题了,鲁国有一个人出任长府,这个人是谁不知道,这里边没提。这个长府是什么呢?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不过过去不能和现在比,现在划分就比较多了,整体来讲的话分的比较清了,分得比较细了。
过去所谓长府就是管钱的,管理了财政经济国税审计等等,这些部门都加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管如何收钱,如何用钱的。
鲁国当时主管长府这个机构的人,大概是想对当时的制度有所改变,想变制度,闵子骞说话了。为什么说话呀?肯定是征求闵子骞,他当时是社会贤达嘛!
既然找到我,我就发表下意见吧!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制度不要轻易的变动,还是沿用现有制度,仍旧是沿用现有制度,把方法做一下微调就好了。
如果变更制度,影响比较大,社会会出现一番变动,才能适应新的制度。不如用这旧的制度,你看怎么样?
这其实就是闵子骞说话的态度啦,很温和,不疾不徐,温和中正,而不是必须如何,怎么怎么样!由于他是一位社会贤达,始终不想出来做官,立场超然,所以他说,何必改作。
说到这里,我们讲一讲,就是我们先不说外国。研究中国历史,不论社会结构或者是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形态,如果一下子把它完全改过来,在当时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
这也就是易经的道理,天下的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突变是要出毛病的。
举一个例子,当时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王安石变法,他那个社会时代不变不行啦,但是王安石变的又太狠了,结果怎么样?
他的想法是充实国库,富国强兵,然后抵御北辽、西夏,建功立业,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这就是突变带来的坏处,彻底推翻,重起炉灶,哪那么简单啊!这个社会是盘根错节的,利益攸关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你这个动了,你以为只是它嘛,牵扯到方方面面,如果不是改朝换代,你想变太难了。
什么时候突变啊?就是改朝换代了,这个国家彻底的腐朽的没落了,或者这个制度彻底不行了,你才能够出了新的完全代替旧的,有这种可能性,否则的话,这是非常危险的。
闵子骞不主张改变制度,怕突变以后社会出问题,所以他在客气话之后就说了一句,何必改作,就我们没有必要。
这个意见应该是被采纳了,后来这个事就传到了孔子的耳朵里面,孔子听了以后对闵子骞是大加赞赏,就说出来了这八个字: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夫人不是太太,夫是语气助词,话还没有说出来,先发出的声音。
这里就是说闵子骞为了国家的利益,大众的利益,说话说的很有意义,很对,一句话就把握了重点,这是对闵子骞极大的褒奖。
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八个字上,就是说我们要学闵子骞,当出大事的时候,不要乱说,要说就言必有中。
打个比方,就像射箭打靶一样,这一箭射出去就正中靶心,说到重点上去,别打着打到别人的靶子上去了,飞得不知哪去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南怀瑾老师的观点,那主流的观点是什么呢?我再给大家说一说,也有好几种解释。
主流的观点是鲁国人要改建长府,这个长府是什么呢?是藏货财的府库。
闵子骞说,没有来由去改变它,劳民伤财,没有意义,不值,不如保持原样。为什么要改建呢?这里面又有几种说法。
一个是《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17年的时候,“公居于长府”,鲁昭公为什么要住到长府去呢?他是要以长府为基地,准备攻伐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权臣季氏,所以居于长府,借其货财以结士心。
后来鲁昭公与季氏斗争失败,流亡国外,最后鲁昭公是死在了晋国,不得其死也。那季氏看到长府就来气,想改建它,把它的围墙削低,规制缩减,不让它再成为下一任国君的武装城堡。
闵子骞当时也没有做官,也没有谏言之责,只有微言讽刺,长府应该一如旧制,君臣之义也应该一以贯之。
大家注意一下重点哈,君臣之义也应该一以贯之。就是说,不管怎么说,国君就是国君,权臣就是权臣。你可以掌握实际的权利,但是君臣的名分还是要的,否则便是篡位,那是要书之于史书,是要出大问题的。
那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这个鲁人不是指季氏,而是指鲁昭公,鲁昭公想改建长府,不是在鲁昭公政变失败流亡之后,而是他为政变做准备所为,那这里不得不提鲁昭公。
鲁昭公是个什么人呢?我们前面学论语的时候多次强调过,到孔子那个年代的时候,鲁国国君其实已经是个摆设了,在其位不谋其政,说了不算,权力都集中在三桓手里,也就是季孙、叔孙和孟孙三家手里。
他们的关系已经是根深叶茂啦,他们的实力已经是庞大无比了,牢牢地把持着政权。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就相当于日本天皇,只是有其名誉地位而没有实权,是一个道理。
可是他比较轻佻,老是想着拿回权力,真的当上一把手说了算。没有衡量实力高低和成功的可能性,结果要改建长府,为政变做准备,而他的心思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啊。
这个时候闵子骞劝谏说,你何必呢!你还是国君,他们虽然有实权,但对你还足够尊重,你还在朝堂上,这样不很好吗?
你按照原先的习惯来做事,该干什么干什么就是了,何必轻举妄动呢?
你依旧行事,他就无可奈何,你轻举妄动,便有不测之祸。
那孔子就说闵子骞是个高人,看问题看得准,一语中的,说到关键点上去了。
就是说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这一个举动背后,它都有指导意义的,他的出发点是什么呀?他为什么这样做呀?你要知道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他背后到底是真正想表达什么意思,真正有什么思想。
然后你还要用合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让对方一下子醒悟或者顿悟。
那如果说是劝鲁昭公的话,那显然是没有成功,但是这又如何呢?他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情,自己怎么做要取决于听意见的本人。能听进去可能就会免于一祸,不能听进去那就没辙了,自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后果。
还是说鲁昭公,鲁昭公在位的时候,想削弱三桓的实力,没有达成,最后被迫流亡。
其实当中有一次机会,也就是季氏后悔了,请求鲁昭公回去,言辞很恳切,愿意听从发落,去进行谈判,想以一定的代价换取鲁昭公回来,因为当时的舆论压力很大。
但是鲁昭公这个人没有数,他身边有很多人。有的人建议他说你差不多就行了,你只要当上国君,把他简单惩罚一下就好了。
而鲁昭公非得要让季氏,好像是要他死,这你不开玩笑吗?我把你迎回来,结果把我自己弄死了,那我何必呢!
最后季氏和鲁昭公没有谈妥,鲁昭公就没回来,最后死在了晋国,是很悲惨的。从那以后,国君的权力更加低微了,那真的就是摆设而已。
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一种情况,一旦形势要是形成了是很难改动的,贸然改动可能不但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还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这也就是闵子骞,他讲的道理,依照原有的一贯的形式就可以了,不必轻易的去改。这也是孔子赞赏他的原因,看问题能看到本质,而不是只为表面的一些东西所迷惑。
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李笑来老师的话,就是他知道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找到了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办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就不会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
那这一章对于我们战友们有什么启发呢?我想应该还是不少的。
首先就是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透彻,如果想改变,你一定要考虑清楚为什么。确保你的改变,你能执行下去,你有足够的好处,充分考虑到了你再变,否则的话不要大变。
更重要的就是说话一定要深刻考量,不说则已,说就说到点子上去。
这是需要练习的,就是我们射箭一箭正中靶心,谁不想呢?没有人不想,但能不能做到呢?很少人做到。
为什么不能做到啊?练习少了嘛!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平常多思考,多练习,多演讲,多写作,多积累,慢功夫出真成绩。
就像卖油翁一样,无他,唯手熟尔!我们练得多了,熟了,随手就来了,别人的梦想,我们的日常,你看赵孟頫要写字,随手就是正楷。我昨天还分析了一下他的字,那真的是平行,平均,平衡,怎么看怎么舒服,怎么看怎么顺眼,而这是他只是信手拈来,那他为什么能够信手拈来呢?除了他的天赋以外,还在于他每一天不懈的练习。
那我练了两年的字也有这种感受,现在写字一下笔,横平竖直,点的起笔,行笔,落笔,个个都有一定的章法了,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那种味道了,当然了,还差得远哈,就说这个意思。
好了,时间也到了哈,今天这一章就解读到这里了,总而言之有好几种说法,哪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记住: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OK了。
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说的是子路。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说的是孔子评论子路弹瑟,结果引起副作用了,其他人就不尊敬子路了,可见老师说话的重要性。孔子又做了个补充,找了个圆场。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相约六点半,明天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