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的感觉:空空如也?

几乎每天总有这么一个时刻:大脑里空空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那感觉像是在发呆,静静地盯着电脑屏幕,任凭时间一秒一秒走过。

1. 空白,反而更吸引人?

几年前,平面设计师大多都碰到过这样的客户:要求整个版面塞得满满的,字体能调多大便调多大,直到整个画面看起来没有一点儿空白,或许是因为版面费太贵,舍不得浪费一丁点儿,又或者是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心理:“满满的才最好看”。直到有一天,我在某报纸的版面上看到一整版广告只有一行关键字,字体虽不大,却在整个空白版面上显得特别吸引眼球,十多页的报纸内容大概在那一瞬间全都败给了这则广告吧。

留白又像是保留了一份神秘感,人都是好奇动物,与其一股脑全部展现出来,不如留一点空白,挖掘其猎奇心理,让其发挥想象自由填充。

上班不累,下班清闲,不愁吃穿,没有挑战性的日子过久了,就变得毫无斗志可言,像是进入了沼泽地,越陷越深,却无处用力。

那时几乎每天都像是空白的一张纸,今天好不容易涂满了一张,第二天又来一张,还会有第三张,以此类推,这种空白更像是无聊,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会历经这样一个阶段,时间多得叫人感到彷徨,看不到希望,未来又遥不可及。

这种日子大多存在于20-30岁的那几年,刚毕业那会儿,从单纯的校园走出来,还看不到这个社会的复杂多变,独自保留着内心的一片岁月静好,留白这个事儿不用刻意追求,反倒是一把又一把。

2.  空白,更像是独处

那个空白的瞬间,你是不是除了自己,谁都不想见,要知道:独处是常态,享受独处才是姿态。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就像是那个空白的瞬间,我们感受到的是独处,也是自由。世事未能蹉跎心智,孤独却愈能磨砺才华。

一个能够享受独处的人,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喊他打牌泡吧都不去,社交活动也没兴趣,他们唯独喜欢独守灵魂的那片空白地,用书籍和智慧灌溉。

一个能够很好地与自我相处的人,才能让人久处不厌。不要总逼自己去迎合别人了,喜欢不来的事儿也别硬着头皮去尝试了。

空白,更让人清醒,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那是自己走向自己的必经之路。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我们才有时间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独处,让人灵魂高贵。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坚信“人脉即钱脉”,一看到有聚会酒局就趋之若鹜,唯恐自己被人遗忘。

明明不喜欢热闹,又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只好跟一群不熟悉的人硬着头皮尬聊。

明明工作没完成,同事一叫帮忙,便随口答应,最后自己加班很晚;

明明不会喝酒,为了不扫别人的兴致还是来者不拒,结果半夜把胃都快吐出来了……

他们为了讨好别人,白白浪费了本该留有空白享受自我提升的时间,却换不来别人的半句关心。

真正的空白,独处,不是孤单。而是经历了悲欢离合之后,学会了好好与自己相处,不再一味地去迎合别人或者追求热闹。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与你感同身受的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3.  空白,又像是以退为进

那些总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把精力消耗在“垃圾社交”的人,不是为了填补内心的寂寞,就是为了掩饰自身的无能。他们看似朋友遍天下,微信好友大几千,深夜失眠时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倾诉;他们看似人脉广泛,认识各种牛人大咖,需要帮助时却没人敢伸出援手,有人说,检验这条只需要问他借钱便一清二楚了。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一个人越具备独特个性,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留有空白,是为了填补人生的空白,而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会了留有并享受空白,才不会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所打扰,才能沉下心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越强大的人越需要空白沉淀,越沉淀往往变得越强大。像大忙人比尔·盖茨,也坚持每年两次的“思考周”。

这段时间里,他会躲在某个湖边小屋,切断全部社交网络,闭门谢客,只是用来读书和思考,研究下一步决策,在他看来,给自己留的这段空白时间所产生的价值,比跟多少官员名流吃饭都要大很多,这何尝不是“以退为进”呢?

人生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情,不要总把精力耗在别人身上,如果有的聚会打乱了你的正常生活,直接拒绝就好,如果一个朋友带给你的痛苦多于快乐,就把他请出自己有限的生命吧。与其在一群人的狂欢里感受寂寞,不如将这些时间留给自己,空白时间多了,才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白的感觉: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