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家看到鲁迅先生的字,我很是惊讶,不禁连问朋友三遍,“这真的是鲁迅先生的字吗?”朋友疑惑地看了看我,坚定地回答,“是的。”
年轻的时候,曾经一度狂热地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把能找到的作品看了个遍。自我印象中,鲁迅先生是冷静、严肃、横眉竖目、言语凌厉的。
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字也应该是飞舞的草体,一如文字那样四面出击,凌厉有力。然而,当看着这温柔可亲、规整有力的字时,我着实吃了一惊,是怎么也不敢相信的。
朋友明白我吃惊的原因后,说,“其实,鲁迅的文字充满力量,但也很温柔,他写很多底层社会的小人物性格鲜明,情节逼真。一个人没有温柔的感情,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不出那样动人的文字。冷静凌厉,是你年轻时候的自我感觉。不信,你现在再读读他的文字。”
受到朋友启发,回到家,我即刻拿出珍藏了多年的《鲁迅小说选编》,从里面挑出《孔乙己》仔细阅读。
《孔乙己》写了一个落魄文人,唯一能做的营生是替人家抄书换碗饭吃,但他吃好懒做,没饭吃时做些偷窃的事。
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耻笑的人,鲁迅先生却用温柔的笔触,赋予诸多细腻的情感。
1、极力维护自己的清白
孔乙己脸上时常夹杂些伤痕,一到酒店里,所有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取笑他又添伤疤,有的故意嚷:“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斥责“凭空污人清白”。
当被人指出亲眼所见偷了何家的书时,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气愤又气恼。
孔乙己虽然没饭吃时做了些偷窃之事,但不能说他所有的伤痕,所有的钱都来源于偷窃。人们的调笑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无情地碾压着孔乙己的自尊,他不得不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清白。
不管是什么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是有尊严的生命。人们那像毒蛇一样的唾沫星子,吐在一个落魄文人身上,让人不寒而栗。
鲁迅先生用人们对孔乙己的调侃,为当时赤裸裸的“吃人的社会” ,画出了一幅清晰而冷漠的悲惨图像,在这幅图像里吃人是不见血的。
孔乙己这样的人,在那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关心,不被温柔相待,他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2、落魄,不改文人清高
孔乙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自始而终带着一种文人的清高和孤傲,他的清高和孤傲,使得他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不入流也入群。他既没有谋生的技能,又看不起比他文化低的人,实在是悲哀。
“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表明他虽落魄,但不掉架,一直端着文人的架子放不下。
还有,有人问他“当真识字吗?”,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这神情就是一个清高文人的极致表现。
人们继续追问“怎的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唐突不安,嘴里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这些“之乎者也”一方面是孔乙己的搪塞,另方面也凸现他的清高,仿佛在说,看看,你们听得懂吗?
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因素。鲁迅先生写孔乙己,不仅仅是批判无情的社会,同情孔乙己这样的人,也辛辣地批判孔乙己。
因为社会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决定因素,人怎么样,社会就会怎么样。
我默默地想,如果孔乙己放下文人的清高架子,铺下身子,不偷不摸,踏踏实实去干些正经事,就算不会富贵,起码也能填饱肚子,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社会虽然不同了,但现如今,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仍然存在。上了几天学,识得几个字,混了张文凭,便端着个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久而久之颓废不拔。
我无法想象,如果鲁迅先活在今天,他又会用怎样富于深意的语言讽刺呢?
3、穷酸,不失温柔怜爱之心
邻居小孩听到笑声,来赶热闹。孔乙己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那个时期,孔乙己毫不吝啬地给孩子们分食茴香豆,足以看出他的仁慈怜爱之心,他本质上并不坏。
还有,教小伙计写“茴”字。小伙计不搭理他,他很恳切的说“不能写……我教给你。”言语中充满温柔真诚和对文字的敬畏。受到抢白“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回来的回字么。”他不气不恼,知道了小伙计会写,显出极其高兴的样子。
孔乙己虽然穷酸,是众人耻笑的对象,无法与人们正常交流,但他不失温柔,对小孩子友好、真诚和怜爱、包容,显示出他本性的善良。
我想,孔乙己不是单个的个体存在,而是代表一个群体或阶层。鲁迅先生深刻了解当时“吃人社会”中孔乙己这一个阶层的人,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才刻画出如此丰满的孔乙己。这里面,融入了鲁迅先生太多的感情,他的心是无比同情、无比沉痛又无比愤怒的。
诚如,钱理群先生在前言中写的那样:
《孔乙己》再深刻不过地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悲剧性与荒诞性。考察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隐含作者对孔乙己的不幸境遇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
鲁迅先生写了许多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对他们都抱以温柔的心,融入真挚的情感。如:闰土、祥林嫂、阿Q,每一个人都牵动着他悲天悯人情怀。
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才会写出伟大的著作。
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作家,他将温柔的感情,悲天悯人的情怀融入到文字中,让读者跟随他的笔触,不仅读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悲惨,更读出了他温柔的情愫,他博大的爱。
朱自清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杂感》一文中,这样写:
鲁迅先生是不愿承受“冷静”那评价的。他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是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
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冷静凌厉,更是温柔有情的。你读出来了吗?
(注:此文写完后,只发了头条和百家号,还没来得及发其他平台,就被一个叫“南哥看电影”的人全文照搬照抄到网易号,连图片都全部照搬。其实,图片只有第一张和最后一张是借用网络的,其他全部是我自己拍摄于《鲁迅全集》。
“南哥看电影”这样的抄袭行为,说白了,就是偷窃行为,非常肮脏恶劣。然,举报多次未果,心中气愤不已,极大打击了我写文的积极性。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字,让别人分分秒就偷窃了,痛惜啊!呜呼哀哉!)
作者:明月清风sxw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87b74d33859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