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而然,人就回诞生了,有了人,也就有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咱们开讲中国人文历史。
“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历史上上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三皇五帝到底是哪几位,历来传说不一,各有其说。咱们按照晋朝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将“三皇”解释为:伏羲氏,神农氏和皇帝。
“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上古时代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
“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天地人三皇,与上古史上的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不是一个概念。
中国古代史的几个时间段,大家要清楚。宋元明清时期为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或者上古时期,而伏羲之前是远古。中国远古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当然,世界上通行认为有据可考的,既有文字,也有文物的是从商朝算起,三千七百多年。
盘古是远古,天地人三皇是太古。人皇时代进入有巢氏时代,然后学会了钻木取火,进入“火帝”时代。
然后是龙师伏羲氏。伏羲也写作“伏牺”,就是制服野兽的意思,这个时期就是历史学家说的“狩猎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一万二千年至一万四千年之间,也就是伏羲氏时代。据说,有一天,黄河里面出来有一个马头龙身的怪兽,毛卷卷的,身上有斑点和花纹,伏羲氏见后受到启发,以结绳记事,画出八卦的符号,又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发明了渔网,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渔猎时代。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就用龙给百官命名,如青龙官,飞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
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文明阶段才真正开始,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神农氏。神农氏姓姜,号炎帝,他自成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叫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百姓种庄稼,既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就是神农氏。当然有的是供奉的孙思邈,但孙思邈是唐朝的大医学家,比神农氏晚太多了。
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有炎帝陵,当然全国各处有很多,公认的有四处,主要是因为时间久远不可考,都在炎帝黄帝活动的范围。
五帝的第一位是少昊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他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时候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鸟的名字来命名,如凤鸟官,玄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也就是以鸟为图腾。
人皇指代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和人皇。历史上将“三皇”定位上古时代的伏羲氏、神农氏和皇帝,这是在殷商的历史文献上有文字可考的。
后来在民间文化中慢慢演绎为:天皇就是玉皇大帝,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收你的性;地皇就是阎王爷,掌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顺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收你的命。人皇就是皇帝,掌握你的身,人要是作奸犯科,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丘,因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历史开始以甲子记年,至今有五千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
仓颉创造文字。我老家是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我们那里的酒叫“字圣酒”,因为我们县称为“字圣故里”。
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亦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 [1] 。南乐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
创制音乐的是伶伦。
算数的是隶首。大挠发明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服的是胡曹。上身叫衣,下身叫裳。裤子发明及流行应该是很晚的事情了。因为裙子的原因古代很重视坐姿,孔子认识的一个人不重礼仪,尝尝岔腿而踞,孔子就拿着棍敲他的腿说他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宪问》:“原壤夷(1)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钱穆《论语新解》:原壤:鲁人,孔子之故人。
夷俟: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若足底着地,臀后垂,竖膝在前,则曰踞。亦曰蹲。臀坐地,前伸两脚,形如箕,则谓箕踞。夷即蹲踞。古时东方夷俗坐如此,故谓之夷。俟,待义。夷俟,谓踞蹲以待,不出迎,亦不正坐。
荆轲刺秦没成功,箕踞而骂,也是一种侮辱人的坐姿。
以上几句白话译文:
伏羲氏以龙命名百官,被后人尊为龙师;
神农氏以火命名百官,被后世称为火帝。
少昊氏以鸟作为百官的名称
此外,尚有天地人三皇的传说。
黄帝时代开始有了文字,百姓也穿上了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指的是舜帝,他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因此人们称他为虞舜,是华夏姚姓宗族的祖先。“陶唐”是尧帝,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故称陶唐氏。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得到人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十二年,年老时挑选继承人,尧帝看上了当时的贤士许由。许由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管理天下的资格,就逃走了。四岳十二牧一致推荐舜为继承人,尧帝也知道舜是个大孝子,为了确切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派自己的几个儿子与舜一起工作。尧对舜考察了二十多年,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自己死时一百十八岁。
当然这是传说。
舜也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但是出身贫寒,年轻时没有做过酋长一类的官。他生性仁慈,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后以仁和宽厚治理天下。二十四孝故事里第一位就是舜。
据说,舜眼内瞳子都有两个,“重瞳子”,项羽也是。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大寒,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
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
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像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方法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
舜在位六十一年,年老以后,也像尧帝一样将君位禅让给禹。自己巡视百姓至苍梧(湖南宁远县),突然病逝,享年一百一十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湘江而亡,化为传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有《湘君》《湘夫人》。
尧帝和舜帝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他们在位时将自己的位子交给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都不会交出权力,死了以后再说,儿子们为了权力展开生死争夺。
当然,有人对尧舜禅让也有怀疑。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曹丕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说下这句话的时候,正式刚刚经历一系列的操作,接受了汉献帝的所谓的禅让,登基称帝。在外人面前上演了一出“禅让”的好戏罢了,汉献帝禅让,曹丕不愿意,三次上书辞让。最后,在汉献帝的坚持之下,曹丕无奈接受了禅让,然后按照正规的流程,完成了这一场自导自演的禅让。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曹丕就联想到了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禅让的事情,说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对尧舜禹禅让的真相产生了怀疑。
但是,为什么历史上一直这样记载呢,大家要了解中国的史书记载精神,“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俱”,史书并不像大家认为的客观记录,实际上也不可能有百分百的客观记录,写史书时,内容选择,详略安排,都是和史书的编撰者及编撰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关联的,但不管如何,还是有“真善美”的大方向的。
所以,司马迁曾把《史记》的编撰目的称之为“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所以,大家看史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如王安石所说的,“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大禹,禹王、汤王和武王的事迹。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禹的事迹后面再说,此地只讲汤和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发,所以叫周发。大家看电视剧《封神榜》就比较熟悉。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被囚禁了七年之久。其实那时的国家并不像咱们这样的,那时的管理也就是部落联盟式的,可能西伯侯的部落威胁到了商朝的存在。姬昌出狱之后并没有对商纣王采取行动,而是著《易经》,招揽人才,让自己的属地富裕强大,为周武王积累了资本。周朝建立之后,姬昌被尊奉为周文王。
武王灭商之后仅仅两年,便一病不起,由周公辅佐未成年的成王继位。周武王死后,按照当时的葬礼下葬,但“墓而不坟,与地平齐”。而且“不封不树”,既不起坟也不种树,所以周武王的墓地究竟在何处,至今也还是个谜。咸阳有个周王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学理从专业角度考证说,“咸阳北原周陵里肯定不是周武王陵。”他认为周陵里所谓的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应为秦惠文王与皇后的合葬陵园。
殷汤说的是商朝开国之王成汤。成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族的远祖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漳水沿岸的商地,故称“商”。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一代,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历史上的商族,曾经迁徙八次,最后定居在南亳,现在商丘。
成汤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在位十三年,因病而亡,葬后也是“不封不树”,故此,谁也不知道汤陵何在。
后来商亡盘庚迁都殷城,也就是河南安阳,因此中期之后商朝被称为殷商。《千字文》中不说商汤而说殷汤,有指代整个商朝六百四十四年历史的意思。商朝应该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一统王朝。周朝虽说“八百载,最长久”,但东周时期的五百十五年间,周王室衰微不振,名存实亡而已。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汤武革命”是贵族起来讨伐无道的昏君,还不是真正的平民革命。古代真正“布衣”革命成功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然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者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知识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吊”的甲骨文字形意思是弓箭。按照上古规矩,人死后要用柴薪一盖,停放在野地里一段时间。因怕禽兽破坏遗体,送丧的亲友就要携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以上几句话的白话文意识就是:
不恋尊位,让与贤人
唐尧,虞舜树了典范。
安抚百姓,讨伐昏君,
姬发商汤立了榜样。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这两句话是对历史上贤德君主,以王道治国的描述和写照。“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没有后来的繁文缛节。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是。君坐臣立的规矩,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发现椅子没有了,让人给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衣拱手,天下太平。这句话出自《尚书》,其中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垂着衣服叫做“垂衣”;“拱手”是行拱手礼,表示不用费多少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平章”是平正彰明。“平”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的意思。
“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管,听之任之,那是不负责任,是失职。无为而治是指顺应人心,顺应人性,不要逆着人情人性来制定制度,制度定好之后,不要朝令夕改,不折腾老百姓,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有众多、数目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颜色中的黑色为黎,夏朝崇尚黑色,夏人多用黑布包头,所以百姓又称为“黎首”。西安两名30岁的年轻人组建陕西方言说唱乐队,队歌《秦始皇的口音》中唱道:我们的名字就叫做BLACK HEAD,翻译过来就是“黑撒”。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为犬戎,曾抢掠周都镐京,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统属华夏五十六个民族的一员。
以上几句话的白话文意思就是:
君主坐朝执政,
群臣共商国是。
垂衣拱手无为,
天下太平而治,
政绩赫赫,彰明显著,
爱护百姓,戎羌归附。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一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率宾”等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其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黄总监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历来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就是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以德服人”的政治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同了,首先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以力服人”的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例如当时的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
按照中国的文化史观,一种政治秩序,或者实行“王道”以德服人,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五德俱缺,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统治者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普天之下,远近统一,
四海百姓拥护,归附王道统治。
那么,在这种王道的统治下,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图景呢?看下面四句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
孔子周游列国后,晚年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天,鲁国贵族叔孙氏的车夫在野外砍柴的时候捕获了一头麒麟,打断了它的左前腿,用车把它载了回去。没有人认识这头奇异的动物。
叔孙氏派人去请教孔子:“长得像獐子,头上有角的动物,是什么呢?”孔子听了,前去查看。孔子见到那头麒麟的时候,它已经死去了。孔子忍不住哭泣道:“此乃麒麟啊!你为何要来呢?”
子贡问孔子:“夫子,你为何而哭?”孔子说:“麒麟之至,是明主圣君出现的兆头。它出现得不是时候,反而被人所害,我实在感到悲从中来。”
周王室衰微,天下礼崩乐坏,麒麟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世间又死去,这令已经七十一岁的孔子十分悲伤,从此停止著书,《春秋》以鲁哀公“西狩获麟”结束。
后人认为孔子所记的麒麟是某种思想的象征,所以《春秋》又被称为“麟经”。两年之后,孔子离开了人世。
《春秋孔演图》上说:“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凤凰不吃空心竹子,要吃“竹实”,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竹子结果实的事,是否竹笋就是“竹实”,凤凰像大熊猫一样爱吃竹笋,这就不得知了。雄性的叫凤,磁性的叫凰。
“白驹食场”也是典故。《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白驹是小白马,古代有很多白驹的典故,庄子也有过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不是黑驹?因为白驹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在空中是飞龙,在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是白驹,白龙马。《西游记》里有东海小龙王,《三国演义》故事里的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六书中属于会意,两个人,一个人正,一个人反,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文化,就是用文来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感悟是可以化人的。
“赖及万方”的赖,是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生物。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向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从宇宙产生,到上古、太古和远古的历史。一个民族是有传承的基因的,咱们了解历史,就是要了解中国历史一以贯之的那个“道”。孙中山先生当年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那么什么是大势呢?这个大势就是要认真梳理总结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在其中找到大势,个人只有了解大势,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讲到此告一段落,下一段落讲作为个人,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