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之八—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以《西游记》为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学里,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就是《西游记》,每次阅读原著,我都会被里面的人物与情节所吸引,于是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就成为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我也成为了一个“西游迷”。

提到《西游记》,许多人可能都会立刻想起1983剧版《西游记》,而不是原著,这也难怪,毕竟这出戏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太经典,里面六小龄童老师演绎的孙悟空堪称完美,并且这一版是被誉为最接近原著的一个版本。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们无法很快想到原著,却总喜欢把荧屏上的形象与原著相比。这只能说明,原著的精神与灵魂是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只是他们自己很难察觉得到,除非是那些国学、文学爱好者。而如果把原著与影视作品详细对比后,我们会发现原著其实价值更高,原因是作者运用的语言、塑造的人物本质特点、掌握的手法与涵盖的潜在道理都是影视作品无法直接体现的,所以这些要素也是作者创作的匠心所在。就语言来讲,小说运用了通俗浅易的语言方便读者阅读,里面一些用来表达情景幽深隐秘的诗句,还有如“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等富有哲理的开篇语,都具有引出下文或全书主旨的目的;从人物来看,原著是通过他们的形态特点、面对困难的不同反应等方面来塑造各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从隐含的潜在道理来说,每个人物都指代一种概念,如孙悟空代表心,猪八戒代表意志……取经路上每一次劫难都代表人生道路当中的困难,所以总体来讲书里的内容都离不开与人生有关的各种哲理,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示文学的包容性,即在作品中体现别的学科知识包括医学、心理学等。由此来看,以上内容在影视作品中无法完整体现。影视作品以娱乐放松为主要目的,力求浅易,所以它只能以最大程度表现原创度,部分或整体展现故事框架,至于,则不会显现;但它潜在的道理则可以与文学一样,给面向群体以极大想象空间,因此才会出现各种关于原著的观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现代人在传承的过程中,还要有所发展,但发展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偏离传统要表现的精髓,这是要注意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之八—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以《西游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