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直绿着的爬山虎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讲完了,感觉并不轻松。

今天上完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效果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虽然同事们安慰我,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我知道那是安慰我的话,细细反思,这节课确实硬伤很多。

这是一篇很长的课文。在确定了这个课题之后,我就在想,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完这篇长长的课文,所以采用了先教学再自学,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

这节课本来的教学思路是由叶圣陶老爷爷写的6课《爬山虎的脚》引出本文,一篇是他写的,一篇是写他这样来导入本课。然后通过浏览课文找出写肖复兴与叶圣陶爷爷之间的两件事,以及两件事的感受。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第一件事,也就是叶圣陶修改作文。通过学第一件事体会感受,品悟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件事。最后让学生找出三次写那绿绿的爬山虎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本人驾驭课堂能力有限,加之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所以很多地方做的非常不到位,尤其是在学习第一段第一件事时,耗时太多,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不善于引导。所以导致整个过程前松后紧,前边拖沓冗长,所以后边太紧张,一些教师准备的东西还没有展示出来,例如在总结学法的时候,除了借景抒情,其实我还想让学生结合板书体会下本文作者是如何写的,也就是不但关注是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怎么写的,我想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本文的写作结构,即通过两件事表达人物的两种性格,学习这两件事并列关系的结构安排,种种不足,都说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尤其要加强对对学生的引导。

其他还有很多不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的深入进去,只有一个小组进行了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指导,真正在课堂中俯下身子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孩子真正的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和交流。

第二。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归根结底是不善于指导和引导,评价语也不够到位。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较低,回答问题的只有那么几位同学。这就说明教师调控课堂的水平有限。不能够把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学生被动的学,课堂效果肯定是低效的。

一节课。可以暴露很多问题,例如平时孩子是如何表现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老师是怎样调控的?这个班学习情况如何?从一节课中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的水平。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想说课亦如其人。

上完课与晓霞大姐一起交流,她说还是前边预习的少了,如果把找这两件事和感受放预习课上交流那接下来就会上得从容了。维伟主任也说这个地方处理不当,是不是该放在第二次读文时,在第一次中只找事就可以了,我又看了一下前天在二实小听的信息技术融合的赛课老师也是那样处理的。总之还是备课没有完全考虑好学情。

下午能手说课听了刘主任关于她们班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安排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只学其一未学其二。如果像她那样让小组四人都有任务,能力高负责难的问题,能力低的说简单问题或者只是把小组讨论研究出的结果或句子读岀来,对于问题三号二号补充,这样确实毎个同学都有事干,后进生也积极参与,都能找到存在感。

放学后又和孙校长探讨了本课存在的问题,不愧是专家型的校长,提出了很好中肯的建议:"在学生汇报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且汇报了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之后,又进行了重点研读,其实,学生理解基本到位。这个环节如果他来设计,就打破原来的模式。直接让学生读一读印象深刻的句子,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集体研讨。可能就能过渡到那两个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很容易读明白,但是对于写景抒情的用法不理解。而这正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内容。小组学习的形成,要老师细细指导,让交流真正进行,成为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平台。那个课后的资料袋,处理过于简单。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到修改前后的区别。这可以算是拓展部分吧,学习修改方法,同时也更理解了叶圣陶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帮助小作者。"晚上回家翻开教参又看了一下,教参上也确实是这么说的:利用资料袋中的修改稿学习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定要多问一问为什么。这样才能保证不迷茫,有自己的思想。"我常想为什么上了接近20年的课,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还是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上好一节课,真是值得一辈子去研究的事。

置身于教学氛围浓厚的学校,有会管理懂教育的领导引领,幸运地能跟认真能干的四年级大姐们一起共事,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努力完成二次成长吧!

哄睡二宝,写完文字,己然凌晨,看到群里王姐姐发的信息稿,刘主任和我这两个二宝妈加班硏讨课,再次为这温暖一幕而一阵感动。

窗外,大雪依然在认真地纷飞,而我心中却如同文中作者肖复兴一样,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直在绿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直绿着的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