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穷人家,就一定要有贫穷姿态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知乎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关于“穷人”的问题登上热榜,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热榜上的“穷人”问题是“穷人家的孩子,什么令你深感无力”,而此前的问题有“你所知道的穷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穷人家的孩子不可以拥有娱乐吗”等等。

知乎搜索


回答中的高频词有“自卑”“讨好”“放弃”……大多让人想到含胸驼背、谨小慎微的形象。诚然,这类话题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对贫困群体的关注,大多网友都对答主表示心疼,送上鼓舞,但我不知道这样频频而出的“贫穷话题”是否会让人们对贫穷群体产生固化的刻板印象。

我的好友董姑娘就曾经被这种刻板印象挤兑到无可奈何。

“你确定你要和其他同学竞争助学金?你家里真的贫困吗?你看你抬头挺胸自信满满的样子,一点也不像穷人家里的孩子。”

董姑娘大学入学两个月后,哭笑不得地给我转述这句话。我说这是什么沙雕言论?她说这是班级贫困认定小组对她发出的“灵魂质问”。

大学里,每个学期都会有贫困助学金发放,但名额有限,提交申请后,班级会组成鉴定小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董姑娘的申请就在这样的质问里被否决了,而那些家庭条件远比她好,却没有她优秀的同学拿到了奖学金。

因为她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长,因为她高中在市区读书,也因为她阳光而自信,在大学军训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组织力和吸引力。

所以别人不信她在农村长大,父母务农,祖父母年迈,他们觉得农村的孩子不应该活得闪闪发亮,穷学生的人设应当是拼命考上大学,沉默着发奋图强,时刻记着还有一家子亲人等着自己养活。

董姑娘解释自己在市区里读书是因为成绩达到了奖学金标准,学校也有补贴,她出示村里盖章的贫困证明、祖母病历,以及自己在高三阶段查出的肾结石病历。但鉴定小组始终认为她有欺骗的嫌疑,像有些有钱的学生骗取国家助学金拿去买Iphone一样。

“既然你们不相信,那就算了。”董姑娘说她在那场鉴定会里被问到无话可说,最后拿起自己的申请材料就走了。我想象她逆着光走出门,留下一个潇洒而自信的背影。

后来她再也没申请过助学金,但每年她都要拿走一等奖学金,她参加所有有奖金的比赛,周末坐很远的公交车去做家教,寒暑假都要做长期兼职。大一学年,奶奶突然再次卧病,每天的药对于家里来说都价值不菲,她的生活费断过好几次。大学学费也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就开始算利息。

这么听起来好像很苦情对不对?一个生于贫穷家庭的刻苦学生。

可是董姑娘在大学还是班长,她会在聚会上唱歌,会为了校庆学跳舞,她从一个比赛上赢了一把尤克里里,带着它去高山草甸上看过日出、在海边听过浪潮。

董姑娘相信自己从不比别人差,她可以攒够偿还大学贷款的钱,可以成为家人的骄傲,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她一直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女孩。

像董姑娘这样的履历大概“不配”去知乎回答那些“贫穷的话题”,她有爱好,有娱乐,有自信,但她确实长在江西客家的一个小村子里,初中的时候,我去找她玩,骑自行车拐了“九曲十八弯”。到她家里,她奶奶拿出2L的可乐瓶子请我喝水,倒出来的是山泉。他们在夏天把山泉装进瓶子里,泡在冷水中,干完农活就有凉水喝。

你看,生长的环境未必能限定一个人的形象,在外拼搏的底气也未必来自优良的背景。一个人的富贵不需要写在脸上,贫穷也不需要人尽皆知。

世间百态,人亦有万般模样,这与物质高低无关。我穷,但我不一定要有贫穷的姿态。

请不要用你的印象来定义我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在穷人家,就一定要有贫穷姿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