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给我们政治生涯有什么启发?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特意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做全篇的开头,一这个特殊时刻再向读者展现,他的政治思想和理念,这篇故事起到全领全书作用。


  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为开端,的故事开始陈诉,司马光便开始阐述自己对“君主与臣子”的关系问题,司马光认为维护“君主与臣子”的关系主要纽带便是“阶级分明的礼法制度”也就是司马光引用的“礼法”“名位”“名分”的统称,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以《易经》和孔子就阐述了天地初开便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臣子就应该服从君主”“卑贱的就要服从高贵的”来介绍,魏斯、赵籍、韩虔原属晋国家臣,但打破一种君臣礼法制度,将自己君主的土地和人民一 一分之,纷纷分封诸侯,这或许就是所谓“阶级上移”。

“阶级分明的礼法制度”,分明的阶级,比如周朝,第一阶级是周天子,第二阶级是诸侯,第三阶级是卿大夫,第四阶级是平民,第五阶级奴隶,周天子控制和约束诸侯,诸侯约束卿大夫,卿大夫去控制约束平民,至上而下好比大脑控制四肢和全身,所有的人都愿意为他奔走效力,也情愿受制于一人,然后上下相互运作保护,自成一体,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故而“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出现这种“三家分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臣子变得日益强大,强大到“三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有自己的封地,完全可以不用在乎君主的感受,君主无法约束臣子,也更加无法维护“阶级分明的礼法制度”,君主不自省贪图一日之享乐,到明白时悔之晚矣,外加上层贵族骄奢淫逸,属地人民怨声载道,日益的衰败作为,即使是周天子也是无力。

“三家分晋”又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历史不会在重新经历了,但人存在这个世间,一直会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但这如何应用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呢?首先关于“用人名分”的问题,如果要用人,就应该给人正名,正名不但能促进工作的开展,还能给他一种束缚,迫使他为各阶级服务,也甘心情愿为这个位置拼命奔走,正所谓不在其位谋其政,卫国的君王听说孔子是位大才,想让他帮自己管理国家,可是却没给他任何的名分,这是孔子便积极让卫国的国君给自己正名,孔子任务不管什么事情都没有正名分重要,人想升迁不光是上层的一厢情愿,还需自己得为自己博得个名分,没名分你的话语便没有权威性,没话语权如何去开展工作,虽说是政治上的细枝末节,此乃施政的第一要务。

《易》曰:“履霜,坚冰至 。意思说“行走在严霜之上时,就应知道水快要凝固成坚硬的冰。“三家分晋”局面的造成,这是君主统治阶级缺乏的政治敏感度,未小事中察觉,只一味不自省贪图一日之享乐,到明白时悔之晚矣,外加上层贵族骄奢淫逸,属地人民怨声载道,日益的腐败,所以人们社会中处理问题应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居委思安的思想,不应一味安逸享乐,岂不知“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之说”《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 ,《尚书》:为政要想长远考虑,在于时时注意事情的细微末节,防微杜渐,居委思安,届时处理问题就应考虑全面,细微之处也应顾及,若未看到,任其事态发生,在补救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给我们政治生涯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