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比偏心更让孩子心寒的,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01、让孩子心寒的语言暴力

《都挺好》收官了,但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等议题依旧余温不断。 剧中有太多引人共鸣和深思的地方,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苏明玉将父亲苏大强骂晕的那一段。

苏大强晕倒之前,指着苏明玉说她是赵美兰,这让苏明玉很崩溃。

因为在她心里,赵美兰说话尖酸刻薄,是伤害她最深的人,也是她最讨厌的人,但她却不知不觉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赵美兰一直偏心两个儿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偏心相比较,她说的那些尖酸刻薄的话,才是苏明玉心底永久的痛。

母亲的话有多伤人?它们曾像剪刀,在苏明玉的心里划开一道又一道的口子,以至于每一次回想,苏明玉都会泪流满面。

比如:

你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我们只负责养你到18岁,你以后要嫁人,到老了我们也不需要你养;

我们给你吃给你喝,养你这么大,我们有罪吗?你要是有能耐,就别用我们的钱呐;

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知道你在这里工作,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

事实也证明,即使苏明玉后来在事业上再成功,这些语言暴力给她带来的伤害和影响,也一直没能摆脱掉。

知乎上有一个议题:父母说过最伤人的一句话是什么?

底下的回复让人心寒: 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东西; 我就知道生女儿没用; 后悔当初只生你一个 ……

很难相信这些恶毒的话语,竟然都是对着自己的亲生孩子说的。许多人认为行为上的伤害是伤害,却不了解,语言更像是一把隐形的刀子,会伤人于无形。

因为,身体上的伤口会愈合,而心灵上的伤口,或许是一辈子也愈合不了的。


02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

·容易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里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中,有25.7%的孩子表现出了自卑;22.1%的孩子冷酷;而高达56.5%的孩子性格较暴躁。

沈阳市曾经对少管所孩子的犯罪根源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曾遭受过父母的精神虐待。

他们几乎都被父母这样辱骂过“你这个废物”、“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这么不去死”等等。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语言暴力之下,渐渐变得自卑、暴躁、厌恶自己,最终演变成了犯罪。

·付出生命的代价

你永远不知道,一句无心的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杭州一位15岁的孩子,曾两度自杀,只因为妈妈说的一句话。其实,这个孩子聪明又上进,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学习成绩一直是稳步上升的,最好的一次考了班级前三名。

但就是这样的努力,依旧没能让妈妈满意,妈妈觉得她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应该考得更好。而妈妈或许是无心的一句“你最好给我去死”,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受抑郁症影响的孩子,最终选择了跳楼。

有人可能觉得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犯罪、自杀。但其实,没有人能感同身受,长期处于语言暴力之下的孩子,是如何每天游离在崩溃的边缘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正确沟通呢?


03 亲子沟通三步曲

首先,肯定孩子的感受。

试问,我们已经多久没有关心孩子的感受了? 比如:当孩子抱怨说不想去上学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怎么行?你现在不想上小学,将来不想上中学,以后怎么考上大学?没有知识和特长,以后你靠什么养活你自己……

其实,孩子可能只是今天身体不太舒服而已。 当孩子的感受长期遭受冷落时,他们也就渐渐不再会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了,而是木然地接受父母的期待。父母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吧。

所以,当孩子表现得不如人意的时候,不妨先问问孩子的感受。看他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心理压力,及时排解。

其次,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的父母未必能看到。

《少年说》中有一个初一的女生,因为自己的闺蜜是位学霸,因此,她妈妈总是将她与她的闺蜜比较,并且老说:“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妈妈的这番话,或许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能够以闺蜜为榜样,也成为学霸。殊不知,这些话语,深深刺痛了孩子的心。

女孩伤心地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而妈妈只是象征性地夸了她几句。 相比起妈妈的敷衍,女孩的闺蜜则真诚地多。闺蜜对她说:“你是我们所有女孩子里面最善良和大胆的,你是无可替代的。”女孩听完后感动地趴在了闺蜜的肩膀上。

很多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打击孩子,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用孩子的闪光点带动她的积极性,远比用言语打击他要好得多。


最后,肯定孩子,提出期望。

当孩子失意,变现得沮丧时,父母千万不要火上浇油。 先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然后再适时提出自己的期望。 比如: 我觉得你只要用心,下次一定会表现得更自信更好的。 我觉得你应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下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对不对? ……

伤人的话,也许只是呈口舌之快,却能给孩子造成长久的困扰;而温馨鼓舞的话语,却能从心底激发孩子的信心和斗志。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因此,当孩子迷茫、痛苦、无助的时候,父母不妨用鼓励和耐心代替指责,充当孩子的“加油站”。

人生总是充满挫折和波澜,但只要有父母这个“加油站”在,就能给孩子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挺好》:比偏心更让孩子心寒的,是父母的语言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