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你理解了王阳明

我们知道阳明先生的心学体系由三个递进理论支撑: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而想要入门“王学”,必须要懂得“心即理”这个基础观点。

心即理等同于“心外无物”,为了给学生解释“心外无物”的观点,阳明先生举了个著名的案例——岩中花树,这个例子记载在《王文成公全书》里。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但这个例子引起了诸多争议,后世有不少人认为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

其实是他们误解了阳明先生,误解了心外无物中“物”的涵义。我原来也误解了其本意,对啊,没有人心,没有人类,客观事物照样存在啊。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物体不依赖人的主观性而存在。于是我们反驳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实则大谬。

从例子中可以明确,阳明先生所谓的物,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而非客观事物本身。

“寂”不是“无”,寂是一种状态。

《周易·系辞上》有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里的“寂然不动”意思是停息了心中各种各样的念头。但并不是你的思想就不存在了,只是它暂时停息了。

以此类推到岩中花开,由于心的存在,花的存在状态才由寂变成特定颜色的花开状态。

我比较赞同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心即理的“理”是指事理,而不是物理。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心外没有客观事物,而是说客观事物的状态由于心的观察才得以确定。

个人认为,这个理论参考“薛定谔的猫”实验就能很好理解。

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放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镭。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氰化物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不管从经典物理学还是量子物理学的角度看,只有打开盒子观察,猫的死活状态才得以确定。

打开盒子之前,猫的状态也是一种“寂”的状态。并不是说猫本身不存在,而是猫的死活状态决定于我们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反馈到我们心里。

所以,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是指事物的状态决定于人的内心,而不是说事物的本身决定于人的内心。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后者不依赖人的主体而存在。

那些说阳明先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人应该仔细研读经典,而不要望文生义。

准确理解了“心外无物(心即理)”后,再去体会“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就会容易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定谔的猫,你理解了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