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仿佛看见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寒冬的冬季
停止狩猎和采集
围坐在山洞里
烤着篝火
他们不知道,整个冬季会特别漫长
即使到了春季,也不会变得更好
——吴晓布,2022
裁员、失业,股市狂跌,找工作难,创业难,大环境如此艰难,我们有何良策?有没有锦囊秘技?
无论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思维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假设你是名跑步爱好者,想要跑得更快时间更长久,需要了解是因为什么因素会影响跑步,例如跑步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发力甚至受伤,跑步装备和环境对跑步的影响,才能让自己跑得更好。
假设你是电动汽车研发工程师,想要提升汽车的性能,首先需要了解是什么限制了汽车的性能上限。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了解是什么限制了人类的思维。
虽然如今的时代,是过去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时代,但是如果放在时间长河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连弹指一挥间都谈不上,要理解我们自身,必然绕不开人类的演化过程。
从裸猿到人类的演化
17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50万年前,早期智人出现,5万年前,晚期智人出现。
早期的人类95%以上的时间都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因此我们拥有者狩猎思维和采集思维,大多数思考是为了让狩猎与采集更加高效——这样可以增加生存机率。
也许你和我在过去一样认为,早期的直立人和智人都是狩猎高手,毕竟生物学家都认为是早期人类导致了某些大型动物的灭绝,我们所处的地质时代名为“人类世”。
但是,早期的人类并非是狩猎高手,大部分人看见大型动物或者凶猛野兽也要躲避。食物来源主要还是靠采集而来,或者是挑一些小动物下手。
狩猎大型动物,大概是在4万年前,生物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登场,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过去活过好几个冰期的大型动物,许多都在最后这个冰期结束前灭绝了,这反映了新狩猎技术的卓越程度。
包括北美洲的猛犸象、欧洲的披毛犀与大角鹿、南非的大水牛与巨型马,以及澳大利亚的巨型袋鼠。
相比而言,采集思维历史比狩猎思维要更悠久得多。人类的祖先,除了采集、狩猎、聚会、吃饭、睡觉这些活动之外,最多的时间当属花在“敲打”上,例如敲击石头、石块(用来加工成趁手的工具)。
现代人没事的时候,喜欢敲敲东西、移动鼠标刷新、刷新手机屏幕,很难说和这没有一丁点儿关联。
狩猎-采集群落的成员数量通常在150人上下,这是灵长类动物所能组成的最大规模的群体,如今被称为“邓巴数字”,一个人保持联系的联系人数量不会超过这个数字——但那是在过去的时代,如今社交工具已经大大提升人的社交范围,降低了维护成本。
请读者原谅我刚才提及的“狩猎思维”,这容易产生误会——早期的人类在没有发展出语言文字能力之前的思维能力和如今的现代人区别不是一点两点。
人类的思维方式遵循着“进化论”(我更愿意称为演化论),有不少被编码到基因之中。
例如“如果看见蛇或者是看起来像蛇的东西,下丘脑分泌CRH的下丘脑激素到血液中,CRH到达脑垂体,CRH刺激垂体细胞分泌ACTH到血液中,ACTH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皮质醇,皮质醇促使全身血压上升,并加速全身新陈代谢”
又或者是“如果看见草丛中有东西在动,立刻转身逃跑或者保持安全距离,切不可好奇上前查看”。
还有“看见似乎有用的东西,即使现在用不着,尽可能收集起来,将来也许可以有用,还可以和其他人交换”。
还有“凡是不需要出去参加狩猎、采集等活动时,尽可能和其他人在安全的地方聊天,或者在洞穴里睡觉,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类似于这样的“程序”,还有不少。但总结归纳起来,这些“程序”都只是和“安全”有关,适用于几百万年来猿类和早期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挑战。
几乎每一条,都能和现代人的所为对应上。
最关键的一条程序,大概是这样:“如果一个方法解决某个问题有效,下次面对问题时,请继续使用,不要浪费宝贵的大脑资源”。
好吧,听上去不错。人类虽然目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骨子里仍然是个“裸猿”。
21世纪的人类,在本能和人性、思维方式上和19世纪的人类相比并没有多少进步。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述:
每个人对世界的了解其实少之又少,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甚至越来越少。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知道如何自己做衣服、生火、打兔子,也知道如何逃离狮子的追捕。我们以为自己懂的知识比前人更多,但其实就个人而言,我们的所知并不如过去。
承认自己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并不会让我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反而会让聚会变得气氛融洽。
有人说,现在大环境如此之差,又没有遇上类似于新技术、大变革初期,普通人没办法实现阶层跃迁,辛苦的工作没有多少意义。
就业困难、生活成本居高、存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这些是现状,“躺平”、“摆烂”因此深得人心,是当代年轻人的不抵抗运动。
而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一边默默地在心里念叨,一边继续工作,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失业?
我仿佛看见一群尼安德特人在寒冬的冬季,停止狩猎和采集,围坐在山洞里,烤着篝火,他们不知道,整个冬季会特别漫长,即使到了春季,也不会变得更好。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演化的周期还很漫长,那会的尼安德特人,纵使四肢发达,脑容量比智人还高,但是,缺乏更有效的思维。
宇宙没有目的,人类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即使有个非人型“上帝”(或者叫做盲眼钟表匠)设计了人类,目前看起来,和完美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反而充满了缺点和局限。
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思维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习惯用某种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就会习惯性使用,直到越来越顺手,越不容易放弃。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到处都是钉子。一个新方法出来,第一个使用的人有了先发优势,采取跟随步伐的人,面临的是无数使用同样方法的人与其竞争。
不要认为高智商人群就不会有同样的问题。按照传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们在升空那天吃的早餐都得有鸡蛋,这是因为艾伦·谢泼德乘坐“自由”7号飞船升空那天吃的早餐就含有鸡蛋,苏联也有类似的传统。
想要快速解决问题,需要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速度确实快了,但是失去了创新和灵活度。其中还包括传统和常识——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保留下来来,而后人并不知道其产生的原因。
在过去一切都很慢的时代,存在信息差,有许多人利用信息差做生意。倒了移动信息时代,人人都有移动终端,高速网络加上便宜的费用宣告了“信息差”的终结和死亡。
“信息差”终将被“思维差”所取代,提升你的思维能力,才是个人成本最低的制胜之道。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人类习惯于对目光所及之处有兴趣,对于超出视距的区域随着距离增加而兴趣递减。
这符合“狩猎思维”,人类的视力,至少能够看到对自己有威胁的凶猛动物,这距离又能够让自己得以逃生。因此人类的视力极限,可以理解为,和凶猛动物之间的最大安全距离。
空间的局限性,使我们不太关心超出一定距离之外的区域发生的事情。上千公里之外发生的战争,远不如当前所在区域5公里范围内的案件更令人关注。
时间的局限性,源于基因中对食物的短期囤积需求。我们常常花费宝贵的时间去思考“中午应该吃什么”“要不要买上一星期的菜放在冰箱里”。
人们对于时间的感受度,从工资的发放周期就能体现。
除了非洲地区的打工人要求按照一周时间来结算工资,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按月结算。这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获得收益的最长忍受周期是一个月。
基于此,就能明白为什么“养成习惯只要21天”,为什么不是22天或者20天?因为3*7=21,整三周时间(2周时间太短,4周时间太长)。如果“养成习惯需要45天”,恐怕没有人有兴趣多看一眼。
公司澄清战略,做三年计划。地球人在地球围绕太阳转完一圈的时候,做一年计划(多数坚持不到一个月)。
人们安排详细计划常用的时间尺度以“周”为单位,规划以“月”为单位。少有人会思考超过一个月后的事情。
人是群体之中的一员。个人的思维会受到群体的影响,无论是农耕文明还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在狩猎时代,有实力的猎人做出了突出贡献,队伍中同样也包含在狩猎过程中摸鱼的人。
在分配猎物的场合,如果有私藏猎物或者谎报功劳的人,会面临着惩罚。遵循规则,才能被群体承认,分享食物。
群体决策意味着个体不需要承担决策失败的后果,也不会有内疚的心理负担。如今人们使用的智能终端正在为人们提供云端决策的便利,虽然降低了人的思考成本,但同时也减弱了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的意愿。
遵循社交规范或者市场规范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遵循群体的思维,不见得是件明智的选择。
群体的诉求是遵循“损失最小化原则”,意味着安全和平庸,而不是“价值最大化原则”,这意味着冒险和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加速“群体思维”的依赖程度。遇到问题,上网查,遇到困难,看别人如何解决。不少程序员熟练应用“Ctrl+C”“Ctrl+V”进行复制粘贴,互联网成为人的“大脑延展”。
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加速人们“我只看我想看到的世界”的认知牢笼。我们正在大快朵颐“数字化鸦片”,明知浪费时间依然难以摆脱。浪费时间,仅是危害之一。“认知牢笼”才是真正产生长久影响的危害。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洞穴寓言”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洞穴里有一群人戴着镣铐,看着墙壁上的影子,这就是全世界。
柏拉图将生活在经验现实中的人们比作一群从小就生活在洞穴中的囚徒。他们被迫终生面朝石壁。石壁是他们眼中唯一的真实世界。囚徒们的背后有火堆,一些物体在火堆前移动,火光将石壁照亮,也将物体投影到石壁上。于是,囚徒们总能看到一些影子在石壁上移动。
在数字世界里,推荐算法是我们的“新镣铐”,手机屏幕成了我们的“新石壁”。我们的喜好被推荐算法捕捉,不断放大和强化(为了避免单一,算法偶尔也会给我们一些新东西)。
假设我不小心某次点赞了“狗帮主人拿快递”这样的视频,后续就能收到表现不同品种的犬类视频,看了更多视频,发现它们聪明才智多才多艺,不参加高考都有些浪费狗生。
如果我缺乏批判性思维,就会完全相信,猫和狗其实都是隐藏在地球上的高级物种,人类被猫奴役着,解救人类的只能是狗。
如果我对某些事物有偏见,“认知牢笼”能够帮着大脑固化偏见,人工智能推荐算法不能明辨是非,不能区分什么是道德什么不是。
云端服务器里的算法只是个精于搜索和运算的白痴,但又有放大人类欲望和固化人类的偏见功能。
它使得我们仅仅关注某个圈层的生活,仅仅对某些事物有兴趣,它使得我们离不开手掌设备的屏幕,把我们的眼界禁锢在其中。
总结
从裸猿到现代人过去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中,塑造了人类的本能,有些本能在过去有利于人类生存,但是在如今成了“认知偏差”。
在人类的文明时代,家庭、学校、社会也在塑造人类个体的思维。数字化时代,网络及智能化组成的“数字世界”也加入塑造人类思维的队伍中。
造成人类思维局限的原因和因素很多,从任何学科都可以找到一些原因。本文只是给了读者一些线索,一些启发,剩下的路,需要读者自行探索。
想要改变自己,先从改变思维开始。
世界之大,不要只看见有形的事物。
PS:新书出版上市
《超级学习》这套书汇集了我近5年的对“如何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思考,实践的理论和方法,相信能够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