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与理解的对话之路

      一个对天文学充满了无尽好奇与探索欲望的少年,却被望子成龙的父亲逼着练习钢琴,矢志要将他培养成一个名满天下的钢琴家。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对方始终都无法逾越的鸿沟。看似清浅,实则深邃。

      误打误撞进入小学生拍卖会现场的少年任小天,蓦然间就对其同母异父的弟弟准备拍卖的公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个外形不怎么出众,甚至于有些丑陋的布娃娃,压根儿就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公仔,却成了少年任小天的精神寄托。

      每天儿子放学回到家,渴盼着儿子可以成为大钢琴家的任大望,都会在任小天站起身来,离开饭桌的那一刻,不失时机地叮嘱上一句类似“今天晚上半个小时啊”之类的话语。这些在他看来对孩子充满希望的期许,是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殷切期望,但是对于不太喜欢钢琴的任小天来说,却不啻于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与折磨。

      关上房门的那一刻,他走到窗前,望着浩瀚的星空,陷入了一种久远的沉思。忽然间,那个形体有些丑陋的布娃娃,竟然悄悄地动了起来。是什么给予了它生命?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物体?它是外星来客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少年任小天与它互动了起来。

        很快,他知悉了它来自遥远的阿尔法十八星球,目的是为了拯救一个少年。当然,在阿尔法来客的布娃娃的口中,它并没有阐明任小天就是那个少年,而是给予了观众一些思考:究竟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呢?

        编剧和导演用了足够深入的人物对立时的对话与形体语言,向作为观众的我们剖析出了教育的本质,首先要从聆听开始,从理解出发,否则,任何满怀期望的渴盼也好,还是望子成龙的期许也罢,充其量不过是身为家长的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毕生未竟之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的一种过程罢了。遑论是什么期许与期盼了。

      是阿尔法来客莫扎特的出现,真正打开了少年心中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让少年潜藏于心的诸多愿望得以逐一的实现,譬如在学校的塔台之上仰望星空,譬如在长城之上眺望远方。他一直被家庭教育的强制化所压抑着的心灵,面对着浩瀚无垠的天际之时,终于得以尽情地舒缓与释放了。他和他的朋友们,因为阿尔法来客莫扎特的出现,同学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与亲密了。

      身为普通孩子家长的任大望,其最初的教育理念,是来自于社会性焦虑之下的攀比性心理在不断作祟。他不止一次和少年任小天说过,当年你的爷爷,是让我怎么怎么样,却完全忽略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曾经口口相传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新与转变的。凡教育之事,不能不听老人言,但不能一味地遵从经验。


      有消息说,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在启动之初,是打着“科幻喜剧”的旗号的,到后来正式宣发时,才改为“家庭奇幻喜剧”。就我的观点来说,它是一部带着强烈教育反思的轻奇幻喜剧片。奇幻是这个反思过程中的一个引子,它背后蕴藏着的是我们亟须改进的家庭教育方式。学会聆听,学会理解,建立起有效的对话与沟通,才是化解家庭教育弊端的不二法门。

        影片刚一开始,映入观众眼帘的,是整栋楼由下往上的镜头。镜头里的家长,正在七嘴八舌地督促着各自的孩子学习舞蹈、学习绘画、学习钢琴等,并且打着一个我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却忽略了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是否当下正在学习的某种艺术科目。先入为主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孩子发散性思维,乃至于艺术欣赏、逻辑思维的形成,并无任何帮助,或许还有其害。

      那个甫一出现就引得少年任小天露出笑容的阿尔法来客莫扎特,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一位真正理解孩子想要什么的老师。编剧将它塑造成一个从遥远星球前来阻挡任大望的天外来客,生怕他的不当教育方式会摧毁了任小天的成才之路,是将聆听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借助于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形象,以及这段充满奇幻的故事来进行阐释。

      唯有如此,方不负这个外星来客在地球之行中,与少年任小天和他的同伴们的种种遭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与理解的对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