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分享(三)——贝聿铭|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夜间艺术的故事分享人July,摩羯座,是一枚UI设计师|摄影师|写作者,喜欢一切美好的人和事。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艺术,感受生活。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贝聿铭曾说过:“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环境促成的。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而一直被对照的“东方”与“西方”,似乎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对立又和解:“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因此,人们称他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穿梭。

贝聿铭

贝聿铭,这位美籍华人建筑师,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玻璃金字塔 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认为:“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一经落成便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并被盛赞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也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

日本美秀美术馆

日本美秀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建筑分3层,实用面积9241平方米。美术馆在结构设计上最大亮点是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吊桥是专门为美术馆单独研制的,可称举世无双,从与其相连接的隧道出来缓缓前行便会看到美术馆的入口。整个结构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暗示美术馆的瑰丽深邃。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并考虑到香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众多历史文物,刻意设计成与周边环境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

苏州博物馆

古城苏州,贝氏家族已经在此绵亘生息600多年。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但他认定自己是苏州人。

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设计苏州博物馆给我一次机会去了解我的老家”。

2002年,再次回到家乡,接手苏州博物馆设计工作时,他已经87岁了。

苏州博物馆

最终,他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苏州博物馆,灰白色、带有姑苏轻软气质,它朴素却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灵,又有人间烟火的温度。落成后的苏州博物馆已然成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

不做挂名的设计,亲力亲为跟进设计的每个细节,直至亲眼看到建筑落成,对如今日渐高龄的贝聿铭来说,逐渐变为一个奢侈的心愿。

而对他来说,设计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分享(三)——贝聿铭|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