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柏杨坝,(外一章:兼谈"横梁子")

近看乐山唐长寿先生的地名趣谈,《以讹传讹的柏杨坝》,说是史书上没有柏杨坝的记录,只有白岩坝的说法。

"今乐山城北新区,旧之柏杨坝也。老百姓说,坝上柏杨树多,故有柏杨坝之名。但考之古藉,实应叫作白岩坝。明《嘉定州志》就记为:“白岩坝,(城)北十里。”民国《乐山县志》也记为“白岩坝“。1941年民国中央政府打算在坝上修筑军用机场,用的名称仍然是“白岩坝”。其得名如此,乃因坝子边之山为白岩山之故。柏杨坝者,白岩坝音讹也。"

先不说这个"讹"字讹了多远,柏杨和白岩在发音上的不同。在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中,特别是乐山通江一带的人(白岩山和柏杨坝皆属通江管辖),是知道白岩山和柏杨坝是各自独立的所指,他们不是说的一个地方。白岩山是古书上记载的"城北十里,崖有三洞,曰白云、曰清风、曰朝霞"曾经是一处风景名胜古迹。1995年12月出版的《乐山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收汤海秋先生的"白崖山·白崖洞"有详尽介绍,不赘。

我们先来说说这柏杨坝,我母亲在乐山关庙小学的同事杨蜀洲老师,出生在柏杨坝,1938年在柏杨小学的前身竹林口小学发蒙,高中毕业江山移主,到通江小学当老师,后调关庙退休,是个地地道道的当地人。在他的《柏杨坝织绸业的兴衰》一文中"柏杨坝,细指柏杨三坝一一即上坝(敖坝村至雷铺祠)、中坝(雷铺祠至百福桥)、下坝(百福桥至牛咡桥)。"在黄光模(原牟子粮管所)撰写的"通江办事处辖区场镇沿革考"《乐山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通江专辑》一文中,"通江场附近柏阳三坝的田边地坎,都广栽桑树,白蜡树。"说明了柏杨三坝的一个地理方位,是南北走向,从敖坝到牛咡桥,与白岩山的东西向一点都不沾边。

至于文献记载中的"白岩坝",是指白岩山下面的那块坝子,因竹公溪的分隔,与柏杨坝分属不同的叫法。我读高中时,专门走路去白岩三洞拍过照片。在我的印象中,是有那么一小块坝子当地人称白岩坝,现在应该还有当地人,可以去做点田野调查,一些长寿的特别是过去以拉牛咡车为生的老人,他们是乐山地界上的地名记忆者。抗战期间民众反对修"白岩坝机场。"因为我没有见过机场跑道的路径,只有白岩坝机场的表述,不好断意。这就好比抗战期间的昆明巫家坝机场,所谓巫家坝,其实仅是指机场航站楼所占的位置,跑道延伸出去,有前卫营、刘家营、饵块营,机场名称都没有采用,仅仅取了航站指挥中心所在地巫家庄园的名称。"白岩坝"机场是否也是这样呢?这在国内其它地方都是相同的。再举一例,旅游胜地丽江,由于丽江多山,实在是找不到一个修机场的地方,最后在大理州鹤庆县的地盘上落脚,取名丽江机场。还有一个常识,从现有的文史资料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柏杨坝之中坝下坝,人烟稠密,工商业发达,机场选址应该避开。二战期间云南腾冲、祥云,四川新都、双流机场,都体现了这个基本原则。

回头再说柏杨坝三个字,仅仅是在当地文化人楊蜀洲老先生的笔下,就有"柏杨坝织绸业的兴衰","白杨坝上三寺庙""抗战时期的通江乡柏阳小学"三个不同的文字。同样是当地文化人黄光模,也写成"柏阳"。写到这里,我要特别向当时编辑文史资料的先生们致敬,他们完整的保留下来作者的原创文字,没有想当然的去断字。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柏杨二字流传中的多样性。

究竟该用哪两个字,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段回忆。

我母亲就住在牛咡桥柏杨路口子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了儿子在乐山,每月汇寄儿子生活费,到邮局填汇款单,我经常写成白杨路,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有一大拨初中同学就是柏杨坝的)白杨坝就是以白姓杨姓命名的,就像旁边的敖坝,王河坝,姓敖的,姓王的占主。白杨坝往西,则有辜李坝,草鞋渡旁是罗李坝,这是乐山地名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名字大多与明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姓氏有关。

有一年回乐山,我母亲拿着我的汇款单说地址不能写白杨路,应该写成柏杨路。正好退休回老家的杨蜀洲老师也来串门,送我母亲几盆花。他说我的写法有道理,坝上就是有白姓人家,不过后来衰了,杨姓旺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记忆,当不得真,就当是今天柏杨坝地名的又一个花絮罢了。


兼谈"横梁子"


还是先引用唐长寿先生的文字:"老乐山人把赶通江场叫做赶“还孃子”,让当今的年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个中缘由,实是因通江场本叫横梁场,而在乐山话中,横在横顺之义下,是读着“还”音的,如此,“横梁子”就读着“还孃子”了。"

同样的表述还有黄光模先生发表在1995年2月出版的《乐山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通江办事处辖区场镇沿革考":一、通江场。儿时父亲曾说,要"领我去赶黃孃子"。外祖父听了,马上更正说:"不叫黄孃子而叫横梁子,是大家喊讹了。"

看来一个横梁子,有人叫"黄孃子",有人喊"还孃子",乐山方言的趣味就在这里。

当今中国,据犍为赖金普先生说,他78年考进西南师范学院,导师每讲古文,喜欢让乐山学生站起来用乐山方言朗读。说是乐山方言中保留了古代的入声,所谓入声,即介乎于汉语四声之间的一种声调,其特点是温柔古雅、疾促而悠徐。是古人语的活化石。

比如讨好领导,乐山人叫浮上水;负不起责任,叫担戴不起;厕所叫茅尸;蚯蚓叫曲鳝儿;烤火叫向火⋯⋯。特别是一个横字,乐山人的发音叫"还",坐船到对面叫"横渡",说一个人不讲道理叫"横的很"。

但是,要把乐山人描述事物人物的语言准确的记录下来,是个相当困难的事情。人口在历史上的的流动,特别是近百年尤盛。纯正的乐山语言正在淡化,一些文字逐渐退出舞台,用其他文字替代。比如乐山人口中的"咡"字,有人用"儿"字代替,视觉上看起就不舒服。去年乐山城市管理局砍伐古城墙上的古树,我写了一篇文章《情系铜河扁》,我们小时候写这个"扁"字的时候,还要在左边加个土旁,这样才能完整表达指向,现在的软件字库中,居然找不到这个字了。

回到本文的"横梁子",发"还孃子"或者"黃孃子"都没有大问题。即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他们的口音也受到各种影响,大小都有点差异,同样说"横梁子",苏稽人和牟子场的人都存在不同。比如我姓黄,我在昆明的表哥,老是把我喊做"还(黃)潮。"至今不改。如果听音写文字,那就偏到北边山上去了。

看来,问题都出在识文断句的秀才身上,因为这些字都是他们记录下来的。老百姓的发音差异,本来不值得大惊小怪,被歪嘴和尚学了去,再从他们的笔下流出来,反而成了百姓的不是,这实乃是秀才的文化底蕴不够导致。

乐山地名中出现的诸如此类的"讹"字,以后还有更多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柏杨坝,(外一章:兼谈"横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