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潜对话

      看微博时看到一个动图:一条小奶狗在沙发上,主人试图让它往下跳主人在沙发旁伸手等着接住它,可是小短腿一直在来回走动迟迟不敢跳,最后主人用手护着跳了第一次,之后再把它放到沙发上,发出跳下来的命令时很快就能跳到主人手上了,再之后只要放到沙发上,主人在旁边伸手就直接跳到主人手上。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有些声音在说:“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那让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麦克唐纳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比如,知己,就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亲密关系;一个眼神对方就能心领神会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潜对话的表现,需要你对于别人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能能够做出十足的判断。但还有另一类人,他们有极强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能力,通过对于对方的肢体语言,预期敏感等感觉出对方的情绪变化。好比在职场上的一种现象:最糟糕的员工是:领导下命令,他敷衍打折地执行,甚至不执行;更高一级的员工是:领导下命令,他不折不扣完成任务;更高阶的员工是,领导不用下命令,或者只是给出某种提示,他就能从众多的碎片化信息当中提炼、合成领导和其他员工的需求,把这种需求变成一种命令——他们之间的这种互动已经不再是一种用明确语言进行的对话,而是一种基于场景的潜对话。那潜对话是什么?

      在我看来 “潜对话”就是“听话要听音”,顾名思义需要听出别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话外之音,这种解码的能力便是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人们在激发主观能动性时总是希望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就是用“从命令控制到主推”的转化过程,实现变化的前提需要将生硬的对话重组编码为巧妙的潜对话。俗语道“会说话的使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平铺直叙的授意可能会让人产出反感和抵触,想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就要改变单一的直白的信道,用感同身受的方式给对方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只有从“用明确的语言下达命令,表达需求”到“用非精确的,多形式的语言表达关于自身需求”,最后达到“从对方的行为、表情、手势、状态里解读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完成了“从对话到潜对话”,才是实现了最高认知,达到了互动的最高境界。但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

      简言之,最具亲和力,吸引力,甚至“杀伤力”的人,将他们的卓越和不平常隐藏在了一种“最平常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理心&潜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