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学习的两个通用技能:如何赞扬别人,如何面对责备

别小看,这是你一生都要用心做的事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充满了赞扬与责备,我们对这两种方式感受很深,也很直接。赞扬往往带来高兴和愉悦,责备则正好相反,带来不安、恐惧、愤怒等负面的情绪。

“要多赞美别人。”正如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一书所提到的那样,一般来说,几乎没人不喜欢赞美,也几乎没人喜欢被责备,趋利避害,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赞扬和责备从何而来?为什么人们强烈追求赞扬而躲避责备,但是很多时候并不在乎和吝啬对他人的责备?赞扬和责备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运用赞扬和责备?

这些问题,正是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心理学家和高级导师特里·阿普特博士过去30多年一直感兴趣的问题。特丽·阿普特是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同时她还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斩获多项大奖。

《赞扬与责备》书封


通过研究和思考赞扬和责备对新生儿、青少年、成年人等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如何在家庭、职场、社交等场景中正确运用赞扬和责备,特里·阿普特博士写出了她的名著《赞扬与责备 剑桥大学的沟通课》。

在该书中,作者认为,人类从根本上是评判的动物。赞扬和责备,来源于人类意识中自我运转的评判,这是进化的产物。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大脑也进化出了更细腻、深邃、千变万化的评估,以针对他的生存环境做出基本的心理判断和决定,以趋利避害。由此,赞扬所意味的赞同、接近,以及责备所意味着的反对和退避,成为评判的两套系统,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而学习驾驭我们心中那张复杂而混乱的评判表,是我们一生都要用心去做的事。

围绕赞扬与责备,这本书着重探讨了社交沟通问题,更深入地涉及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等深刻问题,给读者以反思和启发。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造成深刻影响的人类的评判力,进而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偏见,包容他人的观点,理解我们对自己及他人产生的强烈却莫名的反应。说到底,就是理解人性,更融洽自如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人类的评判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

你见没见过脸红的两三岁孩子?

他们的脸会完全不由自主、不受控制地,在一瞬间涨得通红,仿佛是被掴了一掌或打了一拳。那小人儿会紧张地想:“我惹了什么祸?”或“他们在笑/瞪/看什么?他们会如坐针毡,宁愿消失或钻进地缝里也不愿继续经受这番让他们想不通的审视。

特里·阿普特博士指出,人类对赞扬和责备的强烈关注,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

这源于人类的心智直观(mindsight),即客观地理解他人世界与我们自己的世界极为相似但有明显区别的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让人通过他人的行为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推测他们的感受、目标和心愿。它帮助我们评判他人,并理解他们对我们的评判。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原始社会,这种评判涉及区分安全和危险,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元素。

通过视觉、语音等渠道,评判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

最新研究表明,早在1岁之前,一个孩子已经会评判他人。大约到了11个月大时,婴儿喜欢爱好与他们相似的人。

同时,他们会被那些能为社交生活提供进一步指导的人所吸引。在家人之外,年幼的儿童会花更多时间观察其他孩子,而不是大人,他们似乎对比他们大一点点的孩子尤其有特殊兴趣。一个小女孩更有可能会注意其他女孩子,而一个小男孩更有可能会注意其他男孩子。他们会注意那些更可能将他们接纳进自己社交圈子的人。

除了社交帮助等实用价值,婴儿的选择背后还有深刻的道德原则。这就是对助人为乐及共同协作的喜爱,以及对相反作风的强烈憎恶。


怎样才是正确的赞扬?

赞扬能带来什么?

赞扬对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在人类大脑发育早期,赞扬能带来催产素(oxytocin)和内啡肽(endorphin)等快乐的激素,促进大脑发育。

不过,曾经让婴儿和幼童感到无比快乐和骄傲的赞扬,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会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尤其在课堂上。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在学龄儿童身上,赞扬制造的焦虑要多于快乐。习惯了家常便饭型赞扬的孩子,似乎没有赞扬就无法开始做任何事。

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你如果希望孩子成功、愿意接纳挑战,就要赞扬他们的努力、刻苦和坚持不懈,而不是他们的智商、天赋和能力。要在人生路上成功,孩子需要有信心,要相信天道酬勤。

还有一种情况,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们的赞扬,往往会带来他们针锋相对的激烈反应,令家长们感到迷惑不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想要一种独立自主的证明——他们不再是那个依赖家长赞扬的孩子了,他们长大了。当赞扬缺乏热情或真诚,或者不得要领时,那些赞扬所传递的信息就是敷衍和不了解。

毫无疑问,赞扬往往会引发不满。那如何对待别人给予我们的赞扬?特里·阿普特博士给了一个答案:想象身边有一位“公平的旁观者”,他的水准与我们能表现出的最佳判断力齐平,并能体现我们的价值观,通过这位“公平的旁观者”的角度和桥梁,我们避免主观上拔高或贬低自己,进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蒸馏、提炼别人给我们的赞扬。这是我们心中那张评判表的最重要活动之一。


接纳责备,和责备正确相处

赞扬的对立面是责备,它带来被排斥和被驱逐的恐惧,引发痛苦的感受。

为了避免痛苦,我们往往会选择保护自己,顽强地否认自己的错误,推脱责任,或者指责别人,或者自我催眠,说自己没错,让自己更好受。

对于这种做法,特里·阿普特博士指出,这也许能够暂时减轻痛苦,可是更可能带来极坏的后果。那就是,在抵抗的状态中,我们的大脑会拒绝他人的观点,不再听他人说话,由此很难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责备能制造痛苦,所以责备是位有效的老师。如果我们能维持接纳他人的视角,就能把责备转变成一件正面的事,靠接纳责备来减少受责备的风险。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就是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地接受责备,从中吸取教训,越走越好。

虽然不能一味对抗责备,但是特里·阿普特博士在书中指出,过于快速接受责备,可能引起自责和与羞耻,引发自我伤害等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位叫约翰·戈特曼的心理学家,花了40年时间,做了一个实验,跟踪观察3000对伴侣的交流模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决定婚姻是否能够持续维系的原因,不是志同道合,也不是其他方面的吸引力,而是彼此在交流中,赞扬和责备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能超过5:1,他们的感情将更趋向稳定,持久。

《赞扬与责备 剑桥大学的沟通课》一书,解析了赞扬和责备这两种人类表达常态的影响力和心理根源,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并遵循以爱、宽容和救赎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原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感悟。

作者:午后的沃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要学习的两个通用技能:如何赞扬别人,如何面对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