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策划推出的人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人生的那些第一次,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买房······真实地描绘出万千普通人的人生图鉴,烟火气十足。
我们是观看者,也是片中人,因为这里面也有你我的人生啊。
故事开讲前,皮影戏般别致的片头引人入胜,呱呱坠地的婴孩进入画面,慢慢成长后,历经走进学校、离家当兵、工作打拼、恋爱成家、为人父母、垂垂老去······最后坐在轮椅缓缓出画,十二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生第一次,平凡而琐碎,却串联出每个人难忘的回忆。
01
出生: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孕育代表希望,但美好背后却是无法避免的疼痛。尤其对于每一个妈妈来说,生育仍是一道难关。
生孩子有多疼呢?纪录片里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就像是“有人要从你的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
在中国,每天约有5万人来到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每天约五万名妈妈在经受这样的疼痛。即使无痛分娩技术已越来越普及,产妇们依然要等待长时间的规律宫缩,直到宫口开到二指,才能够接受麻醉注射。
记录片的开篇《出生》中,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迎接新生命到来时的真实状态。
二胎妈妈吴丽辉,持续两个小时的镇痛使得她眼泪直流、五官扭曲,隔着屏幕都能感知到那种难受劲儿。
36岁高龄产妇周婷,因为发烧导致羊水变热考虑到孩子可能会被感染,在医生的建议最后转剖腹产。
向爽,年轻的双胞胎准妈妈,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得不一次接受心脏外科和剖腹产手术。
经历了疼痛的妈妈们和焦急等待的爸爸们,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中,他们展露笑颜,迎来了与孩子的第一次见面。婴儿们也就这样,推开世界的门,成为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这才是人生开始。
02
上学:人生的第一次离别
每年九月,全国幼儿园里都在集体上演着“妈妈不要离开我“”的催泪大戏。除了数不清的小朋友在哭喊,还有在角落悄悄抹眼泪的家长。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对比起曾经的每天相依相靠,现今的上学便是他们共同经历的第一次别离。
这集里,记者问了很多小孩子问题:
问:“你觉得老师怎么样?”
答:“很好,都不错,都蛮凶的”
问:“以后长大了想干什么?”
答:“就是离开小班到中班、大班去了”
问:“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童年?”
答:“童年就是,你长大了以后,会怀念的小时候”
他们的回答天真可爱,看得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作为看客在陪他们一起长大的过程,也是在重温自己的童年。孩子们像风一样悄然长大,他们会走过哭闹的幼儿园,走向小学,开启自己的人生,他们眼里的世界也将有新的变化。
03
长大: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长大
本集纪录片的名字来自一首孩子的诗: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漭水中学,一所大山深处的学校。
尽管高考语文作文中写道: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这所学校把诗歌课当做必修课。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为了生计离开大山,只留下孩子独自长大。孩子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也开始学会写诗的方式记录生活,在诗歌的陪伴下摆脱孤独和迷茫。
他们卷起叶子,透过云层和大山,倾听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把对家长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感情写进自己的诗里。
围坐篝火旁,老师问孩子们,“十年后,你会成为怎样的爸爸或者妈妈?”
她说她要做一个理解孩子的妈妈。
他对着大山说他要成为大海一样的父亲,给予他们安稳,也偶起风浪。
她说她要当一个“自私”的妈妈,只把爱留个自己的孩子。
漭水中学的811个孩子,只有一半的人能考上高中,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回来——那些没能到外地去上高中的孩子,才是这里未来的主人。
诗歌不能够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也不能让父母都陪在他们身边,但是诗歌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亦步亦趋,蹒跚长大,让他们知道,即便他们永远都会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漭水镇,他们也是未来的主人。
就像校长说的,“哪有学校不想提高升学率呢,考大学又不考诗歌,但是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也正如纪录片最后说道:“诗歌可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但它有可能改变一个人”。也许诗歌总有一天会被忘记,但是那些闪着光的情感一定会留在记忆里。
《人生第一次》的故事,还在继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