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一直在读张爱玲的《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从1950年3月开始,在当时的《亦报》上连载,于1951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在1966年开始又进行了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小说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
透过张爱玲细腻、冷静近乎平淡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冷酷的现实、悲凉的人心、脆弱的情感和无法言说的伤痛。
故事梗概如下:
沈世钧本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十四年后,曼桢与世钧重逢,纵然旧情难忘,却难敌世事的变迁,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世钧和曼桢,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走散了。十四年以后,他们又碰面了。可是,隔着岁月的长河,世事变迁,再相逢亦是惘然。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爱而不得的悲剧?
我一直觉得,世钧的性格太过老实,内向,懦弱,偏又像个孩子似的幼稚、任性。他对这份爱、对曼桢、甚至对自己,都不够坚定,所以才在后来的种种变故面前,犹豫、逃避、猜疑,以致失去。
这一点,在他们刚刚相爱的的时候,就已经露出了端倪。
在小说的第五章,曼桢吃完晚饭去做兼职家教,世钧陪着她一起去的路上。世钧说起了叔惠妈妈对他的误会,叔惠妈妈开始时误会曼桢是叔惠的女朋友,没想到却被世钧这个老实人抢了过去。
曼桢笑着说:“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当下,说得世钧无言可对。
你看,曼桢也知道,世钧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她就是喜欢他,这是她的选择。
第八章,蔓璐的初恋张豫瑾来了。
彼时,世钧和曼桢正处于热恋期,如胶似漆的两个人,总是黏在一起。那一阵子,世钧差不多每天都去曼桢家里吃晚饭。看到曼桢和豫瑾之间那种自然的亲近,看到曼桢对豫瑾的崇拜和关心,世钧不由得产生了醋意,又不好意思承认,什么都不肯说,所以,那些天他都是别别扭扭的。
曼桢恨恨地想:
他还是一贯的消极作风,一有第三者出现,他马上悄悄地走开了,一句话也没有,这人简直太可恨了。
当世钧的父母得知曼桢的姐姐曼璐曾经当过舞女时,他们认为“这种人家出身的人,除非长得真丑,长大了总要吃这碗饭的”。他们不了解曼桢,而世钧是了解的啊。
可他何曾为曼桢辩解过一句?他当下就怂了,甚至都不敢承认曼桢是他的女朋友,更不敢承认曼璐就是曼桢的姐姐。
他根本否认了曼桢有姐姐的事实,并要曼桢暂时和曼璐断绝来往,先瞒住父母,以后看情形再说。曼桢当然不同意,两人为此吵了架,不欢而散。
谁也不会想到,此番离别,竟然长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间,变故丛生,终至一切无可挽回。
对这份感情,世钧不够勇敢,亦不够坚定。
豫瑾的出现,让他吃醋,本是人之常情,尚可理解。但仅凭自己的胡乱猜疑,和曼璐的欺骗性暗示,他就认定曼桢嫁给了豫瑾,连曼桢的面都没有见,就轻易放弃了,未免也太不相信曼桢,太不相信这份感情了。
世钧就这样放弃了曼桢,也放弃了这段感情。这就是他的选择。
和曼桢失散后没多久,他就和翠芝订了婚。他并不爱翠芝,翠芝也不爱他,可他们还是很快就结婚了。
书中世钧对翠芝的态度转变,是我觉得很难理解的部分。
他和翠芝从小就认识。小时候,翠芝的妈妈很瞧不起世钧和他的家,翠芝受妈妈的影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来讽刺挖苦世钧,让世钧深感受伤。因此,他一直不喜欢她,甚至是讨厌她。长大后,两家人想撮合他俩,世钧本来就很抗拒,后来又有了曼桢,他怎么可能接受翠芝呢?
在小说的第四章,世钧回南京探家,邀请了好朋友叔惠同行。叔惠问他翠芝是什么人,他极为不屑地说:“小城市里的大小姐,关着门做皇帝做惯的。”
他很不喜欢翠芝,也不想和翠芝单独相处,因此,当家里人安排他和翠芝见面时,他总会拉上叔惠。
那天,三个人一同去看电影,翠芝在上楼的时候,不小心别断了一只高跟鞋的鞋跟,翠芝叫世钧去她家帮她再拿一双鞋来,世钧虽不情愿,但也没办法,跑了一趟。回来的时候,电影已经演了一大半,直至散场,他始终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于是,他就撇下叔惠和翠芝,自己转身又进了电影院。
世钧此时就像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任性而不仗义。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翠芝简直就是避之唯恐不及啊。
当母亲提到结婚,提到翠芝的时候,世钧是这样说的:
“妈,石翠芝我实在跟她脾气不合适。我现在是不想结婚,就使有这个意思,也不想跟她结婚。”
可为什么,忽然之间,他竟然轻易就转变态度了呢?
或者,是因为失去了曼桢,心灰意冷之下,就认命了。如果不是心爱的人,那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无所谓吧?——“有一个丁小姐常在一起打网球,当时和那丁小姐也有结婚的可能。此外还有亲戚家的几个女孩子,大概也可能和他们之间任何一位结婚的。”
或者,刚好那个时候,翠芝也很不快乐,"说是同病相怜也可以,他觉得跟她在一起的时候,比和别人作伴要舒服得多,至少用不着那么强颜欢笑。"
又或者,就像他结婚前跟叔惠说的那样,"从前那种任性的年轻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在是稳步进入中年,就应该按照他们那个阶层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循规蹈矩地踏上人生的旅程。”
总之,他和翠芝就像两个受到伤害而不知所措的孩子一样,茫然无主,匆匆忙忙地抱在了一起,妄想互相取暖,却根本无法温暖对方。以至于婚后多年,有了一双儿女的他们,仍然同床异梦:他,想着曼桢,她,念着叔惠。
世钧和翠芝结婚,是他们两人共同的选择。
如果世钧不那么着急地和翠芝结婚,曼桢从祝家逃出来之后,一定会找到他,那么,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不一样。
至少,不会有世钧和翠芝的貌合神离;
曼桢也不会为了孩子,忍受屈辱,嫁给祝鸿才;
更不会有十四年的岁月蹉跎,无可挽回。
所以,缘分,深深浅浅,是天意弄人,更是人性使然。
所谓命运的捉弄,缘分的玄妙,情势的逼迫,其实,最终都离不开个人的选择。这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