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之“互惠合作”

        这次的课老师主要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处世的理念——“互惠原则”,互惠原则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就是一种共赢的状态,在社会交换过程中每个人的付出,对方也都给予了回报。为什么我们需要互惠原则,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的短期获得利益而忽视对方的获得感,造成了原本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终结,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到处都有,老师举例了企业处理员工离职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


企业面对员工离职陷入“囚徒困境”

        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对于职场的新生代,他们一生中从事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转换工作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频繁。如果用2的指数函数来描述这种变化,像60年代的人,一生工作的地方是2的零次方,也就是多数人在单位干一辈子;而对于70后,大约是2的1次方,一生下来可能为两家企业服务;80后,就是2的2次方,平均换4个单位;到了90后,报告说是差不多2的3次方,要服务8家;更后来的人,一生也许是2的4次方,更换16个工作。

        当然我们不需要纠结这些数字是否精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换工作的日趋频繁,而与之同时产生的是每家企业处理员工离职的频率也在增加,但是很多企业面对员工离职处理还是相对非常简单的,除了办理相关手续可能连一次正式谈话都没有;还有一些企业面对重要员工的辞职时,因深感背叛,采取了不合作的姿态,最终双方都会闹到不欢而散,上述的处理方式也都让组织与员工一拍两散,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的状况其实也就是陷入了博弈状态中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解析:双方为了眼前既得利益都出卖了对方,放弃了双方其他可能性的利益),公司/组织只关注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如:情感的宣泄、减少支出而忽视了双方可能存在的长期获益,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不友好的状态下,公司与个人得到了双输,公司失人又失心,个人也失去了原来的组织资源。

互惠理念帮助突破困境

        上述离职的案例表明了人在进行抉择时往往都是选择短期既得利益而放弃长期潜在利益,互惠理念则是帮助我们通过可持续的关系维护实现长期利益的获得。


        互惠理念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觉得要真正做到需要关注两大核心内容:

一是主观性的关注长期利益,规避短期利益的诱惑。关注长期利益的基础就是需要修炼我们的格局,面对问题的处理,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情绪,看的全,想的透,进而能看到现有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发现潜在的长期利益,通过比较取舍就可以做出更符合自己长远发展要求的选择。

二是关注对方需求,调整自有资源。我们手里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给到的正是对方想要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时候的“惠”就是突破常规价值深入到对方心中的“惠”,所以高阶层的互惠合作就是首先要清楚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手里有的资源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整才能更接近对方想要的。

        我们想要维持好一段友谊、业务合作,也都是需要遵循上面的原则,关系的长期存在是基于有效联系,而有效联系就是资源的交互,这些资源不仅仅是物质类的,也包含是精神类的,资源的交互想要长期保持,资源的互补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拥有互惠理念则是可以帮助人们在维护关系时更加关注资源的互补性,从而最终实现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双方在这期间都能更多的获益,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互惠原则帮助企业留住离职员工的“心”

        近几年领英、麦肯锡、埃森哲、宝洁等公司开发纷纷开发“同事网”,专人负责运营维护,公司利用官方交流平台保持与离职员工间的联系,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这些公司都看到了离职员工可以为公司带来的潜在资源,通过优化与离职员工的关系,通过与离职员工们的信息交互,一方面有助于公司了解业界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老员工把其他公司的运营、管理经验反馈到公司。

课中一些启发性的句子

1、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换,都要遵循互惠原则。一个人之所以在一个组织中就业,就是因为这个组织有助于实现自己某个阶段的愿望。

2、一个员工只有感受到他和所在组织存在着社会交换的时候,他才会强化跟这个组织的纽带关系,提升自己对组织的情感,履行对组织的承诺,努力提高业绩,并且帮助组织中的其他成员。

3、社会成员关系本质是互惠交换,对于员工,是一种交换,对于辞职人员,依然可以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交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处世之道之“互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