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故事里的学校叫潘西,是一个大家都赞不绝口,都十分喜爱的一所学校,可是,主人公霍尔顿却不喜欢这儿,他放荡不羁,满口脏话,游手好闲,是一个典型的坏男孩。他讨厌潘西,因为这里腐烂不堪,不是一座干净清爽的学府,这里有很多假模假式的伪君子,有阿谀奉承的老师,有虚伪势利的校长,有没事找事的室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霍尔顿烦透了,于是,他拼了命地逃出了这所臭气弥漫的学校,不说再见。


本以为出来了,什么事都会轻松,什么人都会和善,可是不然,霍尔顿渐渐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小粪堆里到了一个大粪堆里,这个大粪堆臭气熏天,不见天日,这就是二战后的社会。


二战后的社会的腐臭让他痛苦不堪,遍地都是伪君子,遍地都是假贵妇,在这种社会,也许只有那些伪君子,假贵妇才能生存在顶端吧,霍尔顿微微叹气,他对这个社会的愤怒之火被这个社会污水一般地淹没了,他垂头丧气,可怜得只能关心那些其他社会中的人看起来的白痴问题了,比如冬天湖面边的鸭子到哪了,在我看来,这些让社会人觉得可笑的问题,也许这便是那些假模假式的人,刚步入社会,无知可爱时,迷茫无头绪时,最可靠的归宿吧。而现在,他们变了,他们变成了最初他们眼中的伪君子,他们被虚伪的人群挤上了自己不期望走的道路,可惜在这个社会上,其他的路早已被阻断。他们渐渐变得吝啬,抠门,虚伪,做作,阴险,渐渐变得游手好闲,酗酒吸烟,连做人的道德底线都肆意超越。如果童年时的他们知道现在他们的样子,一定会大失所望吧,是啊,小时候谁不曾想象自己是个正气凛然,风度翩翩的君子呢?而长大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当时自己期望的那样正义,勇敢呢?这样的改变,难道不是因为社会的浑浊,难道不是因为周边一群群伪君子的邪恶熏陶吗?这时的他们,脑子早已被社会的乌烟瘴气而熏晕,被周围人的辉煌成就而洗脑了,他们以为这便是生存最好的方式,也难怪,那时的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而霍尔顿,这个坏孩子,还是如此的放荡不羁,如此的叛逆,他看不惯这一切,可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却只能从自身行为上宣泄,他只好做着让社会不满的坏孩子的行为,并且他害怕,他迷茫,他寂寞,周围的人各个是虚伪的,自私的,他一个嫉恶如仇的17岁少年,就显得格外孤独,并且他害怕长大后,也会被社会所玷污,成为一个伪君子,而一想到这个,他就变得迷茫。在我看来,他一定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圈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既然自己无法改变这个现状,既然无论如何都会被这个肮脏的社会所玷污,那为什么还要去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假惺惺的好孩子,还不如去做个坏孩子,真实,自在。在我认为,这些因素促使霍尔顿成了一个被社会抗拒的坏男孩。可是在这个污浊的社会上,坏男孩也许是真正开明的人吧!可笑的是,这个比较开明的人,最后接受神经分析,还被送入了医院,本书就到此无奈中带有嘲笑地结尾了。

霍尔顿,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灵魂,一个游走在腐臭的大街小巷的悲哀灵魂,他逐渐又成为了一个象征,他象征着每一个嫉恶如仇的灵魂,每一个面对残酷社会感到迷茫无助孤独害怕的灵魂,每一个坏坏的又充满正义感的灵魂,每一个被社会虚伪碾压了青春的灵魂,每一个清醒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