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21 二阶段思考题请结合二阶段课上学习内容,以及你的实践与思考,回答以下问题问题
①:你是怎么理解游戏力的“轻推”的?你认为在轻推中,联结和向内看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有实践案例,请尝试梳理这部分。问题
案例:游戏力中轻推是指,推动孩子和父母向前取得进步或者是成长及改变。
“不推”培养不了孩子面对风险与挑战的勇气(抗挫力),对于成人而言也就是待在“舒适区”,拒绝成长及变化。
“重推”会导致孩子压力过载承受不起而产生恐惧逃避的心理。(成人亦如此)
轻推中,我们始终与孩子保持联结,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联结”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温暖。轻推自己向内看能避免原始冲动反应(自动化反应)带来亲子关系的伤害,反思、觉察能让我们发现情绪背后的感受与需求。改变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消极的应对模式。
实践案例:
以前孩子面对一项新挑战时,自己不是“不推”就是“重推”。
(不推的例子)
孩子说:“我不想跟老师学钢琴,喜欢自己自学。
我说:不想学,就算了。
孩子说:“每天中午要练习吹笛子,我好困都不能休息。”
我说:“那你自己想好,这是你自己的决定”。
(重推的例子)
孩子学游泳,说老师是直接推下水,害怕不想去。我说:“没事,老师会在旁边保护你们的。”
想让孩子定期下楼跑步,①是锻炼身体②是应对考试,面对孩子不情愿的样子,非常愤怒,指责孩子,导致孩子之后直接拒绝下楼,没有再进行过类似活动。
(关注联结下的轻推)
孩子初三,需要排球考试。排球买了以后,在家试过一次。练习的过程并不顺利,孩子表达:好难啊,打的手特别疼。
为了帮助孩子缓解疼痛,我及时给她买了个护腕。买了以后,也没见孩子使用。
(重建联结)
学习了游戏力,了解了“轻推”,于是我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那两天与孩子分别进行了情绪理解的沟通,让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故事。进行完后孩子表达自己感觉很【轻松】。我们以拥抱结束。(很久没有拥抱了,女儿高出了我一个头,不得不“佝偻”着背轻轻抱着我)
(重建联结的轻推)
有了联结的基础,提议女儿可以在家练练排球,她欣然接受。带上为她买的护腕,开始练习,边练边跟我聊天。说她不明白同学是怎么学会的。从目标个数到经验感受,让孩子选择,我至始至终地陪伴/倾听/鼓励。那天愉悦地练习了十五分钟收获了四个,孩子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不易,但当我告诉她,已经专注练习十五分钟了,她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我说这就是专注投入的感受。一次愉悦地练习。
②:游戏力养育循环是指哪三部分?他们彼此的关联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实践过的游戏力方法,从中有哪些收获或感受?
游戏力养育循环是指:联结/向内看/轻推,它们即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理论”又是一个相互交织的关系。
联结是为了保持我们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保持亲密的关系才能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当联结断裂时,我们可以运用游戏和情绪理解的方式去与孩子重建联结。如果我们无法打开自己与孩子进行游戏,或者总是被孩子行为激怒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就需要向内看,进行反思,自我觉察找到自己情绪背后深层的原因(感受/需求)。用轻推的方式推动自己向前一步,与孩子重建联结。
我实践过游戏力的方法:情感理解
【事件过程】
女儿初三,正值青春期。学业成绩与身体发展带来的情绪变化正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经历了考试带小抄被老师发现,与同班一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经历了被老师找谈话教育的事件。在此过程中,老师的一些不恰当的“言语评价”让孩子感受到了伤害。
面对这样一个事情,我没有马上做出反应,轻推自己先等一等。向内看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感受,应以疏导孩子的感受为主,我觉察到孩子此时可能会产生诸多消极情绪:担心、害怕、委屈。因此,选择情绪理解的方式去轻推孩子说出来。
我为孩子准备了“情绪贴纸”,进行了沟通。
我:雯雯,请你看看这张图。在这些情绪当中,你经历过哪些情绪。(这几天)
女儿:有开心、平静;有担心、害怕、焦虑。有生气、失望。
我:你愿意跟妈妈分享一下每个情绪背后的事情吗?
女儿:我感到开心,是因为上学能跟同学在一起聊天很开心。平静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担心/害怕/焦虑是因为考试的压力。生气/失望是因为老师的评价。
我:老师的评价让你感觉生气失望。
女儿:因为从来没有老师这么说过我。
我:那你认为,老师他应该怎么说,是你能接受的。
女儿:他就提醒我,最近学习不是很专心,要用心学习。
我:如果他这样提醒你,你能接受。
女儿:是的。
我:老师对你的评价,你有什么想法?
女儿:我觉得,他这样说不对,我不是这样的。
我:那对你有什么影响?
女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证明自己。
我:你是希望证明给他看,还是相信自己可以更重要。
女儿:相信自己可以。
我:这个事情发生时。如果用一个情绪温度计1—10表示,你当时是多少?
女儿:是6、7吧。
我:那你跟妈妈说完后,现在呢?
女儿:1、2吧。
我:你现在的感受是?
女儿:轻松。
我:还需要妈妈跟你说什么吗?
女儿:不需要。
我:那妈妈抱抱你。
【感受与收获】
①面对事情,首先自己没有受情绪牵制做出冲动反应,不断向内看寻找方法。
②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倾听共情孩子,让孩子得到安慰的同时,自己思考应对改变的方式。
③犯错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