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那一碗正宗的牛肉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正在减肥扛饿的我,对着手机里的照片,想念祖国大西北的美食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特别是那一碗牛肉面。在甘肃旅行的那些天,每天必吃一碗牛肉面,其它的美食都不太考虑,因为想着一离开就再也吃不到这么正宗的牛肉面了。正宗牛肉面的奇妙之处在于面和牛肉是分开的,在柜台点面时,你可以选择加牛肉或不加,面一碗多少钱,牛肉一碟多少钱,还可以点些凉拌和新鲜小菜,配菜一碟就几块钱,牛肉稍贵几块钱。(具体价钱已忘,只能说个大概,反正不贵。)

拿到结账的小票就去配菜处凭单取菜和牛肉,再去排队等面。牛肉面馆都是流水作业的,每人负责一个环节,拉面的负责拉面,煮面的负责煮面,出面的负责出面,如此高效还是难以应付络绎不绝的客流。

在排队等候的时间,你完全可以观望厨房里面的情况,一碗牛肉面是怎么出炉的,一目了然。当然只是制作流程,秘制酱料和面汤这些不可能让你知道。

取到面之后就可以回座位准备开吃了,吃之前把那碟牛肉干倒进面汤里,就是一碗正宗的牛肉面啦!嗯!是的,牛肉面的牛肉不是新鲜牛肉,是牛肉干,是从一大块牛肉干上切下来的薄薄一片,听起来是不是很干很硬,神奇之处就在于这种褐灰色的牛肉干一碰汤面就软化,颜色变得鲜活,汤肉交融,吃进嘴里细腻柔软,比平时涮火锅的肥牛还鲜,让人忍不住用溃烂鲜嫩来形容它的口感。

吃完面,学习一下西北人民的粗犷豪气,捧起大碗,豪迈地喝上一口汤,一个字,爽!两个字,满足!要捧起大碗直接喝主要是因为大西北不流行南方那一套斯文餐桌礼仪,吃牛肉面通常只给筷子,要汤匙得自己去取,有的面馆都不知道汤匙放在哪?只好入乡随俗。

甘肃的牛肉干不是晒干,而是风干,就像每天洗好的湿漉漉的衣服挂在酒店的洗手间,都不用拿出去室外见光,到晚上回来,衣服干得像被太阳暴晒过一样。大西北独有的干燥,加上日照充足,不用晒都能把水份风干。可能就是大西北的气候使得这里的牛肉干那么与众不同。

这种吃法在别处的兰州牛肉拉面馆是没有的,一样当地特色美食别处复制了制作方法,却复制不了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一样当地特色美食在发源地吃到的味道,别处是无法与之媲美的。

就像吃过那么多凉面/凉皮,印象最深的始终还是在西安吃的那一碗。一个凉皮可以有多种劲道和口感,感觉之前吃过的无数凉面/凉皮都是假的。周黑鸭的鸭脖子在武汉吃的跟在广州周黑鸭连锁店吃的还是有所不同,臭豆腐一定要在长沙街头吃才有臭得香的体会。每个地方都有一条美食街,那里肴馔重叠、香味扑鼻,弥漫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特色。

我们平时总说兰州牛肉拉面,这是外地人的叫法,甘肃人就叫牛肉面,只有这一个名字。有时为了迎合外地游客,当地人会配合着叫兰州牛肉拉面,甘肃人开面馆也会把招牌挂成兰州牛肉拉面,为了配合外地人对牛肉面的固有印象。

个人很不愿看到这种现象,为了商业需要改变一个地方的美食传统文化,实在是有点卑躬屈膝,我觉得任何一个地方都无需讨好游客,要做的是一以贯之自己的文化特色。灵活变通是游客应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外来者要懂得入乡随俗,尊重他方的传统文化。人生如旅途,你我皆是行人,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密不可分的,去一个地方前先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这样有助于自身文化的提高和民族文化的传播。

每一段旅途都是一次修行,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感恩走过的那些路,读过的那些书,铸就现在的我。未来还想走很远很远的路,读很多很多的书,写很多很多的文字分享心中的诗和远方。

愿余生有人鲜衣怒马陪你看烈焰繁花;

盼今世有人摒除富贵带你去浪迹天涯。

当然还得努力赚钱,不然世界那么大,钱包那么小,哪儿也去不了。诗和远方就在那里等你,可你没钱买机票,还怎么装逼怎么飞?有钱才能行万里路,没钱只会寸步难行。

好好的一篇散文,我竟狗尾续貂,结尾落得如此俗气。我应该在“盼今世有人摒除富贵带你去浪迹天涯”处适时停笔才是。

感觉整个都垮掉了!

反正笔在我手里,怎么高兴就这么垮吧!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甘肃|那一碗正宗的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