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读《刻意练习》所思

引言

读了一些推荐语和引言,清楚了以下几点:

1.一万小时定律,似乎有理,但缺乏科学论证和方法。没有比较高的指导价值。

2. 关于天才与天赋。引言中向我们揭示了天才实际上依靠的也是长时间的练习,而且是有方法的练习,无需夸大天赋的力量。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是能够开发的潜力。

3.练习讲究方式方法,需要“刻意练习”。

第一章 有目的的练习

国外的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中会有猜测、有实验,有实验结果,这种实验精神让人信服。

本章开篇,作者就请了一个人做数字记忆练习,然后来观察人物进步的原因。对于练习,人们确实有种误区,认为重复练习就能进步,但是25年驾龄的司机可能并不比五年驾龄的司机技术更好;20年教龄的老师也不见得比初入职的老师更有能力。——这是因为,有目的的练习才可以进步。

那有目的的练习是什么样子的?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清晰)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认真)

3.有目的练习包含反馈(从外界和自己这知道问题)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不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挑战)。

遇到瓶颈怎么办?

尝试做不同的事,而不是更难的事(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有无继续挑战的勇气)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法。

是呀,不是因为别人更有天赋,而是自己没有突破自己的决心,没有进行有目的的刻意练习。

第2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主要内容:

第一点,这一章其实厘清了大脑变化和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某种能力很强的人,会相对应的大脑某一部分会更大。但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刻意练习,是长期的使用导致大脑的变化产生。比如,伦敦的司机需要记忆复杂的路标、路况知识,因此,他们的海马体会更大。也就是说,很多惊人的成就,更多的是靠后天练习而实现的。

第二点,小孩子的大脑还在生长,所以,青少年对大脑的训练可以容易促成大脑的变化,而成年人,更多的是使其“重新布局”。也就是说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不得不说,人们的大脑是非常有潜力的。

第三,人的身体会趋于平衡,也就是说其实会向往舒适区。那我们打破舒适区,就会慢慢形成新的平衡,身体会促使其他方面也发生变化。一旦停止某种训练,那么,这种可见的身体变化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持续性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第三章 心理表征

引: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举例:视觉形象。

这一节讲的是心理表征是什么,其实是在解释刻意练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刻意练习正是如此呀,通过反复的练习,将一些表征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为。作者举的很多例子是体育相关、记忆相关,但是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的,也是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让这种表征枝桠分叉、开花。

第四章 黄金标准

本章前几节,用案例来讲解了刻意练习的特点。然后又做了总结。

刻意练习的特点:

1.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他们既熟悉杰出人物的能力,也熟悉怎么样才能最好地提高那种能力。

2.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讲,这并不令人心情愉快。

3.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改进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使得从业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

4.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5.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6.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7.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只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思:概括一下呢,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改进,要去寻求科学有效的帮助。

“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很响亮,也被广泛流传。这种说法目的告诉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但是忽略了很多因素。首先呢,这个数字只是一个约数,在很多领域没有参考价值。其次,这种说法也忽略了练习不仅仅是重复,没有对练习的一些要素进行研究。

刻意练习这本书恰好是在做有益的探究和补充。

第5章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这一章举的是飞行员和医生的例子。作者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尤其是对于医生来说,通过参加一些会议培训或者行业的工作坊对医生的行医能力并没有提升;尤其是说教类的,几乎对医生的行医水平不会产生影响。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也讲了有几个医院采用了图片收集和及时反馈等方式,然后就提高了放射科人员的辨别能力。

为什么我要记录这一点呢?主要是想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认为知识比技能重要,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知识的时候,会认为那么相应的技能水平就更加强一些,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的。尤其是现在大学的设计,更多的是在灌输知识,当然现在也在强调改革,要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想让一个大学生成为一个比较“完全”的人。但现实情况是,各行各业最终走向社会都需要用技能来去谋生,那将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能力就非常重要。

第六章 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作者说本章是为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潜力不甘于现状的人写的。看到这句话,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了。主要原则:

第一,是找位好导师。其实这一条在前边就讲过。但是重要的事情再强调也不为过,以前我会认为自己读书和练习特别重要,成功关键靠自己。但事实是想要追求成功,我们必须要去寻找一个合适的途径来达到目标,在某一些领域中一定会有一些先行者。他们的方法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阶梯。比如说在儿童阅读领域,有很多目前已经比较有名的导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导师,是因为第一他们做了大量的时间,第二他们一直在帮助别人积累了丰富的指导经验。那么他们,就可以为那一些后来走上这条道路的人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那么如何寻找好导师呢?好导师其实也具备了一些共有的特征,比如说他在某一领域有着比较充分的经验,第二呢是我们可以问学生,与学生交谈也能够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

第二,专注和投入特别重要。重复的无意识的练习无助于进步。大脑要用起来,身体要动起来。

本章后半部分又讲了一些,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作者概括了三个f,也就是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纠正。这三点也很好的概括了作者的主要思想。

这一部分我觉得作者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是什么呢,他认为并不存在意志力这个东西,其实用意志力这个词去概括人们坚持的这种因素的时候,会让人仍然觉得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或者是是一种先天的素质。作者认为可以换一种思路去思考它。也就是转化为保持动机。那如何保持动机呢?

第一,要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比如把阻碍计划执行的因素给解决);

第二,增强继续前行的倾向(比如社会的反馈,周边人的反馈,这些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第七章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

概括一下四个阶段:

产生兴趣:父母的鼓励支持是重要的因素;

变得认真:开始刻意练习,有计划的训练

全力投入:高水平的导师指导(一般所谓的“天才”在12-13岁或15-16岁已经开始投入)。

开拓创新:超越、引领时代。

在本章我印象最深的是年龄与适应能力的关系。诚然,青少年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大脑的发展水平等。因此,孩子的兴趣培养必须要从小时候开始。

文中提到,其实要把一个人培养成某方面的天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呀,一些普通家庭,可能根本无力承担,然后那从小某方面的孩子会泯然众人。

但是,成年人经过练习,大脑和身体都会变化,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体育、艺术等领域,需要从小刻意的训练,但是数学、科学等领域,则更多的是通过阅读的培养。让孩子通过阅读,产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呀,阅读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最佳途径。

第八章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这一节呢,与前边有一致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天才”,智商、基因也不是人们取得成就的必要因素。作者还是用刻意练习来进行解释。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观点的。

其实,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当人们这么认为的时候,不过是在幻想着不用努力就获得成功罢了,或者掩饰自己的“平常”。

脚踏实地的练习和努力,告诉自己,没有捷径。这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成功学。而是要科学的“努力”。

第九章 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这一章不长。我认为作者其实视图在告诉我们,刻意练习的原则适用于很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后,作者倡议成为“练习人”,也就是在一生中通过练习俩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那么,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读后所思:

原则已经掌握,现在需要做的是突破舒适区,去做

Just do it,是耐克的标语,突然发现,其实里边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呢。

还有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要说的内容,其实一句话可能就能解释清楚。但是每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有事实能够证明,作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也让刻意练习的原则和结果有了科学的依据,令人信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做!——读《刻意练习》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