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般认为敏感性皮肤是一种高度不耐受的皮肤状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惹而产生刺痛、烧灼、紧绷、瘙痒等主观症状的多因子综合征,皮肤外观正常或伴有轻度的脱屑、红斑和干燥。
敏感性皮肤与“皮肤过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由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促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发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临床客观体征,常伴瘙痒。而敏感性皮肤通常是对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出现一系列异常感觉反应,大多缺乏客观体征,其发生机理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认为不伴有免疫或过敏机制。
二、原因
敏感性皮肤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如种族、年龄、性别、遗传、内分泌因素、某些疾病等,以及外源性因素如化学物质刺激、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
1.内源性因素
1) 种族 由于不同人种角质层数目及细胞间的粘附力、黑素的量和体积等的不同,导致皮肤敏感性有差异。
2) 年龄 青年比老年容易出现皮肤敏感,可能由于老年人的皮肤存在感觉神经功能减退、神经分布减少。
3) 性别 一般女性对于皮肤刺激较男性敏感,可能由于女性皮肤pH值较高,对于刺激缓冲力较差。
4) 遗传 敏感性皮肤个体大部分有敏感性皮肤家族史。
5) 内分泌因素 月经周期会影响皮肤的敏感性。
6) 疾病 某些皮肤病可使皮肤敏感性增高,如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鱼鳞病等。
2.外源性因素
1) 化学因素 如化妆品、肥皂、清洁剂等。
2) 环境因素 如冷、热与温度的迅速改变,季节的变化、空气污染、日光等。
3) 生活方式 辛辣刺激饮食、酒精可加重皮肤反应。
4) 心理因素 压力的增加、情绪的机动等常激发或加剧皮肤的反应。
3.皮肤敏感化过程
1) 早期皮肤状态正常,部分人群皮肤反应性升高或过敏体质。
2) 局部皮肤发生炎症性皮肤病。
3) 长期诱因综合作用,使皮肤血管神经反应增强,屏障功能破坏。
4) 已敏感但未出现症状时,属亚临床敏感状态。
5) 检测有异常发现,但没有显著不适,误认为自己皮肤“正常”。
6) 诱因持续作用,造成可感知的敏感症状出现。
三、分类分型
1.分类
1) Pons-Guiraud分类法
① 非常敏感皮肤:患者皮肤对广泛的内源或外源性刺激因素反应,同时伴有急性或慢性敏感症状,有非常强列的心理异常。
② 环境敏感性皮肤:皮肤明显干燥、变薄,局部皮肤有发红、潮红的倾向,对基本环境因素如冷、热、日光、风、温度刺激等敏感。
③ 护肤品敏感皮肤:一过性对特定护肤品或全部护肤品敏感,使用后敏感状态出现或加重。
2) Muizzuddin分类法
① 娇嫩性皮肤:屏障功能容易受到破坏,但不伴炎性反应。
② 反应性皮肤:会出现较强的炎症反应,但是局部皮肤的渗透性没有明显升高。
③ 刺痛性皮肤:对微小刺激升高的神经感觉。
3) Mills和Berger四分类
① 患明确皮肤疾病的敏感皮肤,可以归入“敏感皮肤状态”。
② 患亚临床(症状轻微)或症状不典型的敏感皮肤特征。
③ 有皮肤损伤病史,炎症性皮肤病如脂溢性皮炎、接触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还包括轻微擦伤、激光、果酸等。
④ 临床不符合前面任何一种的患者,皮肤外观表现“基本正常”。
2.分型
三种亚型:
① I型:皮肤屏障功能降低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降低,TEWL升高。
② II型:炎性组,皮肤屏障功能正常,TEWL正常,伴程度不一炎性改变。
③ III型:假性健康组,正常皮肤屏障功能,无炎性改变。
敏感皮肤中,角质层神经生长因子的浓度较正常皮肤高;II型及III型皮肤对对电流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升高,但在I型基本正常;说明在敏感皮肤的发生中,皮肤反应性升高和支配的神经纤维有关。
四、临床表现
1.看上去皮肤较薄,容易过敏,脸上的红血丝明显(扩张的毛细血管)。
2.皮肤容易泛红,一般温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皮肤都容易泛红、发热。
容易受坏境因素、季节变化及面部保养品刺激,通常归咎于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了激素类的化妆品导致成为敏感肌肤,并可能伴有全身的皮肤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