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预设立场,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邹庆会,持续原创分享第811天,2020年6月1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状况和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跟我们沟通,什么都不跟我们讲,作为家长的我们什么情况都了解不到,两眼一抹黑。因为这样可能会出现更大状况,更大问题。而在亲子沟通中,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的预设立场。

什么是预设立场呢?就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自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拿自己的价值观去套孩子、去评判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回家以后,跟我们抱怨说老师今天又批评了他。我们想一下,孩子跟我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他希望我们能怎样?他一定是希望我们在这个时候能理解他、能感受到他的生气、能知道他这个时候是有情绪的。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倾诉,向我们宣泄他的情绪。可是,当家长的我们可能上来就会说:  老师怎么不批评别人呢?是不是你又做错了什么?一定是你又犯了错。想一下孩子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呢?孩子会不会说:  妈妈,您说得对,是我的错,老师批评的对。估计不会吧,他一定会更生气。他在心里会想: 你知道什么呀?就会乱批评人。孩子原本很想表达的欲望,顷刻间就被堵住了。青春期的孩子还很有可能会甩门把门锁上。久而久之,孩子向家长关上的不是房门,二是心门。这就是典型的家长用自己的立场在预设孩子的立场。没有询问事情的缘由,就拿自己的判断去衡量孩子。

焦点刘友龙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儿。什么意思呢?我们家长往往说话比较快,说的也比较多。这个快和多的背后就会忽略掉很多的事情真相。当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或者是孩子在跟我们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有情绪也要憋一会儿,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在这个缓冲期内我们的情绪会得到平复。我们不会那么快的说出很多话。这样孩子就有可能继续会说出事情的真相。当我们说话比孩子慢,多让孩子说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样子的。孩子那样做确实是有他的道理,他有情绪也是正常的。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更多的事实真相,不至于错判孩子。

家庭教育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觉得自己很能,听孩子一张口,我们就能想到事情是什么样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也未必。大量的事情存在未知性和不可不预见性,只有去了解事情才会呈现出它的真相。和孩子沟通,我们要放下我们以为的。因为事实真相是孩子以为的。他以为的才是他以为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清空自己,放下自己的预设。给到孩子更多的表达机会,这样才能听到更多的真声音。

孩子遇到困境有比较突出的负向情绪的时候,往往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家长的指导和建议。他在那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倾听和理解。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带着耳朵、闭上嘴巴,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我们就安安静静地做好倾听者。当孩子说完以后,我们也要以真心去跟孩子沟通。如果我们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两套。孩子会非常敏锐的觉察出来,会觉得我们在敷衍他。这样的话沟通效果仍然不畅,甚至导致今后没有沟通。

我们来看一下预设立场的负面效果。父母之所以容易预设立场,其本质原因是源自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因为这样的不信任,我们会更多地说出我们自己的想法,甚至会给孩子贴标签扣帽子,这样会加深孩子的自卑,对孩子造成伤害。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更为严重者还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没有自我价值感,不愿意为改变自己而负责。

那么怎么做才能避免家长预设立场呢?

一是要觉察自己。要多有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怎么才能帮助到孩子?我怎么说他才愿意接受。我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的吗?选择什么样的时间跟孩子交流才是合适的。等等。

二是要安顿自己。当面对孩子的事情自己有情绪时,安顿自己的情绪是首要的。而不是去急于解决问题。只有家长稳定的情绪才会带给孩子稳定的情绪,才有可能和孩子谈话的时机和空间。所以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也是沟通的前提。

三是聆听孩子。闭上嘴巴、张开耳朵、清空自己。安静地聆听孩子。多听孩子怎么说,不打断。只有在聆听的过程中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

四是引导孩子。即便自己有再好的解决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而是要引导鼓励孩子去思考,问问他应该怎么去做?决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等等。鼓励孩子去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我们学会不预设立场,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进入孩子的内心。也只有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孩子才会真诚而坦诚地和我们相处,而不是变成只说我们父母想听的话。也只有这样,在孩子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机会去帮到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 不预设立场,打开亲子沟通之门 】邹庆会,持续原创分享第811天,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