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读有感

中国通史

首先说一点,叫《中国通史》的书有很多,我推荐的这本是钱穆讲课的内容,由他的学生叶龙整理出版的。钱穆讲的历史,都有他自己的史观和情感在里面,而其他的历史书大都是引用现成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总结,比如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台湾傅乐成的《中国通史》,相比较我更喜欢钱穆的风格。


但他的内容偏文言,词句简短,言简意赅,并不太符合我们当下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上世纪史学大家们共同的写作习惯。这些史学大家所作的内容肯定是得到时间检验的,但文言确实又让人望而却步,我甚至都希望市面上有一本他们的白话版的历史书,看起来能更方便一些。但修史现在已不流行了,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这本《中国通史》因为是整理的讲课内容,简单易读,是相当不错的入门历史书。


钱穆的《国史大纲》如雷贯耳,而这本同样出自他手的课堂版《中国通史》,虽经其学生整理出版,仍能看出钱穆的文风,尤其那句“对待历史应有温情与敬意”,也许是本书整理者有意加上去的,让人一下就知晓了这是钱穆曾经讲过的内容。


书中有一处提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意思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起码有一个大致一致的观点,这也是国家要进行历史教育的原因。


这个观点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兴趣地记住了。我当时就想,现在的中国大家有统一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吗?现在的年轻人想的最多的是什么,现在大家还有暇思考这些问题吗?这是我所感兴趣的,就是我对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路历程感兴趣,我们不应该只看人们获得了什么,更应该理解人们经历了什么,痛苦中获得的不一定比平和中一无所得要更值得推崇。


书中提到了一些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也是因为之前没有听过这种说法,所以初次听到觉得很有道理。比如说到中国历史跨度的问题,在殷墟和甲骨文发现之前,如果按照西方的那一套标准,没有城市建筑,没有成熟的文字,商朝肯定是不能算有的,但是后来发现了殷墟和甲骨文,震惊了世界。但是问题来了,商朝的存在算是板上钉钉了,那么商朝之前的夏朝呢?钱穆就认为,夏朝也是存在的,他列举了很多证据,比如《史记》中的记载,比如甲骨文这种成熟的文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一个漫长过程才能演化出来的,那商朝之前肯定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故而夏朝是存在的。有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依照西方的标准来判断我们自己的历史,钱穆在书里也提到了,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标准和判断依据,这就足以证明了夏朝一定存在,这就足够了。顺便提一下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了,他一生的研究可谓领域众多,但第一次让他成为世界知名学者的,就是研究甲骨文,他是研究甲骨文理贡献最大的一位了。而且我们一说到国学,国学大师排名前两位的一定有王国维,他的思想深刻性实在是太超前太伟大了。


这本书对中国的历史大致的讲解还是很细致的,说它细致,我是说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做到分类得当,有详有略。有历史事件,也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介绍,对于喜欢中国历史的人或者非历史专业想入门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算得上是非常合适的入门读物了。


所谓历史,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发生的事,它还昭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对我们当下的人来说,同时也是对作者钱穆来说,历史都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钱穆在写《国史大纲》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时期,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且在史学界也盛行着“怀疑主义”之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史学家开始怀疑中国自黄帝到夏朝历史的真实性,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也难怪钱穆要说对自己的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他是坚决认同中国上古历史的真实性的,就像在民族危难关头坚信中华民族能战胜外侮一样。


同样的,当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也好、机遇也好,也是重读历史、重塑历史的重要时期。当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后,现在逐渐地强起来了,伴随而来的是文化也越来越自信了。真正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是什么,是教育和文化,为什么各地都有博物馆,就是要加强每个人对于自己国家、城市的历史认同感。尤其是现在西方整体对中国充满敌视,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强,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咱们中国的历史。如果有人你问你你凭什么是一个中国人?是凭的我们穿的衣服吗,是因为我们的肤色吗,是因为我们的国籍吗?都不是,是因为我们读过《论语》,读过《老子》,读过《史记》,我们有几千年的璀璨的历史,这才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根本。


前段时间有人去日本靖国神社里偷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让大家用最直观的方式看到了日本人是如何歪曲自己的侵略历史的。把侵略洗白成正义的行为,把战犯供为国家的英雄,他们就是这样给自己的国民洗脑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无论如何,首先要学习历史。


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一个不能在历史中吸取经验的民族,一定会重蹈覆辙,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就将如何创造自己的未来。



钱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简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