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认识问题论的现实意义

《乡村建设理论》认识问题论的现实意义

《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围绕乡村建设,作者分析了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将其放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最基础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提高乡村建设的必要性,然后自然而然提出自己的建设理论。从全书的理论分布来看,作者很重视剖析中国社会中的问题。而且相比较其他大部分的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分析问题症结的方法具有给予后人更多思考和探究的地方。

在本书的上篇中,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和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的,它作为乡村建设理论的依据和乡村教育思想的基础,充分地总结和提炼了有关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的基本原则,许多论述中富有真知灼见,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当时从事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造的人们提供了认识与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理论》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原有社会结构完全被破坏,农业自然经济解体,专制统治丧失基础,国家处于一盘散沙,任人宰割,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它既不同于东方日本,亦不同于西方欧美,因为日本与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都市文明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此刻政治上、经济上都没有路走”,整个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走向崩溃。旧结构破坏,新结构未建立,以致中国处于散漫无组织无自控能力的窘境之中。中国原有状态的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文化的侵入,导致了中国固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急剧冲突,因此文化失调是造成中国如此局面的内因。而将这种理论放在今天也不无成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加快与世界交流的速度,与西方文化渗透进中国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中国将本国文化输出的成果收效甚微。以传统节日为例,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不仅成为商家见缝插针的凭借,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相比较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其在文化传播的比重上尤显优势,这也导致了中国如今的年轻人不懂得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传承意义。文化失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见识,对如今的社会结构构造和发展也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是交相作用和互相助益的。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职业分立经济决定伦理本位的社会关系形成与巩固,而伦理关系的形成与巩固,它“消极不使超于阶级对立,即是积极助成职业分立。”在消费上,西方人的钱多用在生产上,在中国则多用于消费上。故西方趋于生产本位,自由竞争,演为资本社会的阶级对立,“中国由伦理相保,趋于消费本位,终不演成阶级。”伦理本位所以大有造于职业分立,使经济上不能形成垄断阶级,所以中国旧社会亦不能形成专制独裁之势。这样,中国社会结构是超稳定的,“只有周期性的一治一乱而无革命”,秩序所赖以维持的不是国家法律,而是“教化、礼俗、自力”。质言之,教化与礼俗之所以作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治具,主要是由“伦理本位”的社会内在结构决定的。伦理秩序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否。因此重建社会伦理秩序是中国起死回生的根本问题。如今的新闻报道常常出现以家庭为基础的悲剧报道,或是老人不受赡养,亦或年轻父母不抚养小孩,将其随意放进“特殊学校”,接受电击疗法,以期改变小孩的某种“恶习”,这些种种都反映了如今的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中国的父母,不以身作则,一方面用言语上的粗暴或者行为上的打骂对待亲生父母,另一方面却要小孩做到礼义廉耻各个方面的完美,不仅不利于下一代人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更在社会上营造了歪风邪气,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基于这些认识,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里不针对其作批判,因为方法论的提出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才能作出的,社会的大根本问题虽然存在,但是考虑联系到如今社会细枝末节的问题,还需要多多从实践中提取、假设,而后作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对于社会大问题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和反思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建设理论》认识问题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