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本同源,重在抒性灵。

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在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老师的工作室,我与艺术研修班同学们围坐一堂,聆听皮老师讲授《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性格》。

穿越到宋朝元代,讲述一幅幅名家书画,欣赏画家的个性才情,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妙趣横生。皮老师谈古论今,融汇中西,妙语连珠,酣畅淋漓。我们听得如痴如醉,醍醐灌顶。

这篇文字既是课堂笔记,也权当今日之作文。

《梅石溪凫图》南宋画家马远

梅花数点,春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

读画如读诗,无画处皆成妙境。


《楼台夜月图》 南宋 马麟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美在形式。中国画不仅重视形式之美,构图奇妙,更注重以情动人,笔墨虚实之中,营造心灵之意境。

欣赏这样一幅画,犹如聆听一首月光曲。诗情画意,浑然忘我。


《云山雪栈图》佚名

寒林雪山,山涧栈道,茅屋几间,山路绵延,意境深远。中国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细品此画,我已经心神入画,宁静致远。


《风雨归舟图》佚名

孤舟蓑笠,风雨归舟。雨在何处,雨在画里画外。笔墨的浓淡,疾徐,藏露,含不尽之意溢于画外,给欣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春山渔艇图》宋代 张训礼

春山一入寻无路,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幅青绿山水画,也体现出中国画的遗貌取神,不似之似的美感。中国画的山水并不拘泥于写实,因心造境,是审美心灵的一种创造。


《鹊华秋色图》 元代 赵孟頫

元代,赵孟頫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主张诗画同源。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元代山水画,表现方式更加抽象,艺术家以山水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另构一种灵奇,这是画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呈现。


《九峰雪霁图》元代 黄公望

元代的山水画愈加超越实景,以抽象的点线面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渔庄秋霁图》元代 倪瓒

元末四大家之一倪瓒,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一生不愿为官。据说他有洁癖,自己的衣物,园中的山石,每天清洗拂拭。有一次客人留宿,吐痰梧桐树。客人走后,他令仆人把梧桐树洗了又洗,方才作罢。

倪瓒的画,多是一河两岸,寂静萧瑟,地老天荒。真是画如其人。


《青卞隐居图》元代 王蒙

画面结构谨严,纵横离奇。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居逸世的主题。笔墨浓淡疏密,层次井然。实虚深远。

《墨梅图》元代 王冕

王冕的故事耳熟能详,他出身贫寒,白天放牛,只要有空就画荷花,成为一代画家,诗人。

元代的画已经是画中有诗,诗书画印成为文人画的成熟标志。

这幅折枝画的墨梅,以水墨表现梅花的风姿,以诗言志。

吾家洗砚池边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葡萄藤》元代 徐渭

徐渭的性情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

画中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画的是葡萄藤,却是艺术家的人生写照。

《兰竹石图》清 郑板桥

郑板桥的笔墨凛凛生气,书法自成一体,豪放旷达的笔墨表现出他心中的桀骜不驯。“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欣赏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与西方古典绘画的直观写实风格相比,中国画的美学性格是偏重于形式美,以形传神。中国画以笔墨为形式,含蓄地传达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静观超然的人生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画本同源,重在抒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