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2 :你是我的"孩子", 不是"我的"孩子

    《道德经》第2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这段话讲的是长治久安之道,道能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自恃高明,成就功业也不自居功臣。正因为不居功,就也就无所谓失去什么。

看到这里,我回想起了当涵总妈妈的这三年。我曾经把孩子当成自己所拥有的(心肝宝贝,小宠物,小老板)。尤其是在他百天以前,那小家伙总是哭,总是闹,总是要吃,总是要拉,总是要抱抱,总是求关注。总是能用响彻天际的哭声,来发号施令,所以得了一个名字,人称"涵总"。

直到后来,我意识到他是我的"孩子",却不是"我的"孩子。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是母子,我给他带来生命,但是我并不拥有他。

起初和一个那么柔弱的小生命相处,我也曾经误以为我们就是是一体的。

这也不奇怪,毕竟怀胎10月我们本就是一体的。而带他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也算经历了生死之交。母亲之伟大,在于可以把孩子看得和她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甚至看待孩子比看待她自己更重要。这样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就是问题所在。

母亲毫无保留的付出,往往会牺牲了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被孩子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牵着走。而且我把全部的爱和关注都给了我亲爱的孩子,那孩子你就得给我争口气啊!不然我的KPI(绩效)会很不好看。你做不好,不是说明我很失败么?

No no no 后来我停了下来,改观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全部,或者当做自己所拥有的,我就轻松多了。我先把自己管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总比对世上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负责,要容易多了吧!


"孩子,你给我好好学,好好考,这个试要考得不好,考不上高中,你就太给我丢人了!" 仔细想想这个话,你在意的到底是,孩子有没有好好学,有没有学好了?还是你自己的面子,挂不挂得住呢?学习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学习环境和引导OK了,那学得好与不好,都是ta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引发的ta自己要去承担和接受的结果。而面子挂不挂得住,就是家长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了。孩子做孩子的事儿,大人做的事儿就已经很好了。

刚出生的婴儿,脑重量大约是三百多克,一岁的时候九百多克,4岁的时候能达到一千多克,是成人脑重量的90%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尤其小时候,ta都是不断地在玩的过程中,探索这个世界,像外界学习。所以每一个孩子,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而ta的过人之处,也不是为人父母居功自傲的地方。孩子的成就,是因为ta本来就很厉害。


  《道德经》第17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也说到这一点,孩子很出色,大人当然很高兴,但是这是"自然"的——孩子本来就是这样(厉害)的!

在这里我不是想否认,鸡娃的家长朋友们,做出的长期艰苦努力的价值,提供给孩子尽可能好的多的教育资源,来帮助他们具备各种能力。但是,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否能内化了,并且应用出来,主要还得看他们的造化,不是么?"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所以孩子啊,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你的明天要靠你自己。妈妈相信你"天生必有才,天生有才必有用",你大小的成功,都不是我的功劳,那是因为你真的努力了。妈妈为你鼓掌,为你骄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有感2 :你是我的"孩子", 不是"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