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现在有不少人存在这样的观点:中国的教育不如外国,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中国的教育制度不行了。诸如此类,要不就是过度肯定教育体制。暂不论观点正确与否,首先是要看清中国的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差异与利弊。

        教育是什么?是言传身教,继承上一代的知识品德传给下一代,那么,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差异,传授的知识可能是一样的,但传授的品德就不一样,而传授的品德可以分为不同几点:文化与性格。

        每个民族的文化不同,造就了性格的不同,比如中华文化更加内敛和平,不会像西方那么包容开放,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基本是封建制度,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深深地刻下保守内敛和平勤劳等民族特征,就是文化造就性格,而西方不同,始于海洋文明,多是经商,天生注定更加开放包容自由,也在西方人的骨子里刻下自由开放探索等民族特征,所以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中国人好像一找不着工作,整天无事可做,也就是凡是不上班的,都会被打上“无业游民”这个称号,甚至自由职业者如摄影师,作家也不是特别被认可,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导致这些人时常会怀疑自己是否是对的,应不应该考虑老老实实找一份工作,家和工作地点两点一线似乎才被认为干正经事。国外也有义务教育,与中国不同的是高中一毕业,有能力的人继续深造,读大学,没能力国家也不太管你,毕业完爱干啥干啥,父母也多半不会太管,你在外面饿了渴了,只要你自己养得活自己,那都没问题,孩子过得好坏跟父母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养自己,哪怕找不着工作,一边旅行一边拍照,赚稿费,或者当BBC纪录片的主角,拍纪录片,都没什么不对,只要孩子过得开心就好,而不像中国父母眼中的“不务正业”的孩子那么愁。这就体现了文化差异,中国强调等级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假如说我是父母,我的孩子就得听我的,我是为了他好,假设我是上司,下属就得听我的,我比他有经验,读着貌似没什么毛病,仔细一想又不对了,话也不能说这么绝对,对吧?这么说来,在中国父母眼中,他们对于就业就像古代做官一样追捧,我不是说不应该就业而是要明白为什么就业,是不是自己真的就想先找个工作做着,再慢慢规划以后,还是内心有着自己不同与别人的梦想迫不及待地想去实现?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只有安安稳稳在一个位置上干着,定期领工资,才叫过好了日子,他们没想过年轻有的是冲劲,有的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为什么不多尝试一下?晚几年就业也没什么不对,父母往往比孩子还着急,“为什么还不找工作?”“为什么还没女朋友?”他们似乎认为只有他们理解得了的才叫工作,剩下的都叫玩,父母总想管孩子的一切,这说好听点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说的差点是因为他们固有的等级观念,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听他们的,他们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崇尚自由平等,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抚养你长大是应尽的义务,但我也尊重你,当你成年了,我的义务就算尽到了,你可以找我帮忙,我也不会太管你,你自己想怎么过怎么过,那是你的自由,他们不会有一种“不就业就完了”的焦虑,等老一辈老了,也没有孩子应该赡养老人的观念,但与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脱线”的现状相反的是,国外年轻人反而大部分会选择赡养老人,他们会从心底里感谢父母。

      就此看来,教育的知识是一样的,传承的精神不一样,造就的结果也不一样,就好比其中的一个产物----教学模式。

      亚洲国家封建时期比较长,自古以来已经习惯了一位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理解的方式,其实也是等级观念的一个体现,等级观念的关键词是“服从”,你若是平民就安安心心做平民该做的事,富人的事与你无关,这是古代帝王追求的“愚民”境界,加上宗教很推崇来生,这辈子过得不好你也过着,是你没投好胎,下辈子争取投个好胎,对于知识分子,又是另一副嘴脸,读书你也就读我划定范围内的书,巴不得知识分子越少越好,是知识分子的你也就为帝王家打工,而朝代更替无非是换一帮知识分子,换一个帝王家,所以从来没走出封建制度这个“怪圈”,封建制度很容易带来和平服从,相比于西方早期,中国才会相对发展得比他们高级,可后来中国越来越闭塞,国外许多国家越来越开放,吸收不同文化,容纳不同民族性格,逐渐越来越发达,自由。那么,中国是一个封建统治时期不短的国家,顺从的特点也更为明显,到现在还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西方更具人文情怀一点,他们依旧延续边讨论边上课的特点,追求事物不是只有一个答案,相较之下,中国学生变通性较差,加之民族整个特点是有些内敛,更腼腆,久而久之,教课模式与民族性格造成自我表达能力远远比不上西方国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雅思能拿到7.5,7分比国外入学标准高一大截的学生英语却说不出口的原因,这是教学模式间接造成的,但模式归模式,一时半会改不过来,我们可以从自己开始改变,学着去表达,学着与陌生人聊天。

       然后要提到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现象:中国教育培养的“思维型”学生很少,“实用型”却很多,一个表现是很少有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要怎样去学习?而是按照老师教的办法,老师怎么讲我怎么做,能得分就行了,这是“高分低能”的现状,不具备创造性,那么只会在发展速度惊人的现代被淘汰,也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特别注重实用性,自高考制度被确立的第一天起,不论是国家,老师,家长都特别重视高考制度,能走高考就走高考,假如高考制度实用性不强也早就被淘汰了,中国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走高考,很少一部分出国留学,创业,也因为家长对其的重视程度,高考对接上很多学校,使高考成为升大学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也可以这么认为“高考一条龙”,考上大学,家长才会觉得孩子有出息,考上名牌最好,假如说只考上专科的反而被歧视,认为只有没出息,没能力学习的才会报技校,专科,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技校,专科的苦都能吃得了,有什么会难倒他?掌握一门手艺,也是一种学习。

      下面提到一个,在国家教育这个大条件下,学校有公立与私立对吧?在中国,顶尖的私立学校不多,大部分都是很没用考不上公立学校才会进私立学校,但其实,私立学校办得好完全有可能超过公立学校,升学率甚至可以比公立学校还高,因为课程设置不是限定的,教材也相对自由选择一点,可以培养艺术爱好,学得也可以很好,办得好可以到到前面我说的综合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私立学校也被称为“贵族教育”“精英教育”,当然中国现在很大一部分学校还配不上这个称号。与中国国情不同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排名靠前的往往不是公立学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私立学校,西方发达国家探索私立学校花了几百年的时间,私立学校的教育体制已经很成熟了,中国成立不足百年,私立学校的体制未建立完善也是情有可原,但可怕的是中国家长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教的好。如果都这样去想,私立学校的体制是建立健全不起来的,哪怕给上几百年的时间也没用,让我们耐心一点,给私立学校一点发展时间,他们会发展起来的,形成中国特色的“精英教育私立学校体系”。

       当然这和中国的国情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的文盲率已经大大下降,但平均教育水平还不够高,首先要把总体素质提上来,再说精英教育,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能普及义务教育已为不易的事,我相信随着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增多,会渐渐淡化根深蒂固的教育的“恶”“俗”观念,譬如重男轻女,允许男孩上学不许女孩上学,这类旧俗的会逐渐改变,不过肯定需要好几代人做出改变,中国才会真正改变。首先中国得保证每一个人不掉队,再一些人通过努力奋斗成为“领头羊”,带领中国的青壮年前进,中国才算,才能真正地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在这一切慢慢改变的同时,我得说,中国的高考制度比较适合现在的国情。

       那么,中国有没有现存的好的精英教育?有,肯定有。我们假设一下,假如精英教育变为常态,家里比较穷的孩子如何与富人家的孩子竞争呢?精英教育势必会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要让他们成为顶尖人才,当他们很多地凭借强的综合能力占据了各大985,211的高校名额,靠高考考入这些高校的学生会更少,穷人家的孩子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这会造成资源不对等的问题,让穷人家的孩子的机会变得更少,这很不公平,而正是因为都很重视高考,高考才得以成为一条公平的线,只要你学的好,都可以与富人家的孩子争夺教育资源,用来提升你自己,对吧?高考一直在改革,越来越追求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国家已经努力弥补“批量生产相同考生”的漏洞,所以才会说高考改革迫在眉睫,关乎到下一代的整体能力,现在国家试推出很多办法,在各个省市可能都不一样,当然因为冲撞了一直以来实行的典型的高考制度,一时可能与教学方法不相适应,产生很多意外,有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比较安全的国际形势让中国有时间去改变,去抓住机会,教育出更适合未来发展神速,创新至上的国际形势的学生,这是很有利于中国的一点,而且凡事都有两面性,高考制度必然有其不好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只要恰好地运用便可以使其利大于其弊,让我们给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一点时间,一点信心,每个人从改变自己做起,中国会发展的很好。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