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实录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叫作《原生家庭》,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概念都不陌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很多性格缺陷,很多行为习惯,可能都跟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养是有关系的。也有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很多人说这个对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你在读完了这本书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所谓的原生家庭有问题,那些父母真的是,犯的是相当严重的错误。

比如说长期的虐待和殴打、性侵犯,然后长期语言上的这种虐待等等。所以,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其实更过分,叫作《有毒的父母》。因为咱们中国,我们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你如果真的了解了,这些所谓有毒父母的行为,你也会觉得这些人真的是有毒。就他根本没有真正地做到,一个家长所应该做的事,而是给孩子增加了无尽的创伤和苦难。甚至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生活,都觉得不堪回首的那种感觉。那你把他称作有毒的父母,我觉得也是情有可原的。

那咱们在这儿,照顾到更多人的情绪,我们改一下,不要叫有毒的父母,我们在今天讲述的过程当中,叫问题父母,问题父母听起来就要好一点。

大家最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都挺好》。那里边的苏明玉,最后的结局当然很好了。苏明玉跟她的爸爸也和解了,跟她的妈妈也和解了,但那个是电视剧,在电视剧当中,她可能会因为那么一个触动,甚至连她的妈妈她都原谅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很多人,这一辈子都没能达到这个和解呢?如果他没能达到这个和解的话,那么像苏明玉那样的,心灵上的伤害,就可能是长期的创伤。它是非常难以抚平的。

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这里边有几个特征。第一个是持续性、反复性、严重性。就是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是长期的,而且很严重,不断地反复的这么一个过程。比如长期的谩骂、虐待,长期的不负责任,长期的酗酒等等。

还有就是中毒的子女非常容易产生内疚,原因是所有的父母,在欺负这个孩子的时候,都会振振有词,要不是你怎么怎么样,我才怎么怎么样。他有很多这样的说辞在这个地方,所以会导致这个孩子产生巨大的内疚感。他会认为他是不称职的子女。所以,很多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往往责怪的不是他的父母,甚至到了成年以后,他们会讲说,其实我的父母也是为我好,我的父母也不容易,这都怪我当时怎么怎么样。他会长期地产生内疚。

所以,在这儿要想知道你的家庭是不是属于问题的家庭,你的父母是不是问题父母,大家敢不敢跟我做一个自测题?

这个自测题当中,我会问很多的现象,如果你觉得是,你就回答是是,如果不是就不是,在心里边回答就好了。

第一组问题是,关于童年时期你和父母的关系:

父母说过你很糟糕,或者一无是处之类的话吗?他们骂过你吗?总是训斥你吗?第一个。

第二个,父母体罚过你吗?他们用皮带、刷子,或是别的东西打过你吗?

第三,父母曾经酗酒或者吸毒吗?你对此感到过迷惘、不安、恐惧、伤心或羞愧吗?

父母曾因情感问题,或身心疾病而情绪严重低迷,或者对你不闻不问吗?

你曾经因为父母出现状况,而反过来照顾他们吗?

父母曾对你做过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吗?你是否曾经受过性骚扰,不论是何种形式的?

你是否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父母心怀畏惧?

你是否不敢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愤怒?

第二类,是成年后你的生活:

你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具有伤害性或者毁灭性吗?

你相信如果你与别人过于亲密,他们就会伤害你或者抛弃你,或者伤害你之后再抛弃你吗?

你觉得人们,会用最糟糕的方式对待你吗?生活中也总是遇上倒霉事吗?

你觉得弄清自己的身份、感受,和愿望很难吗?

你是否担心人们了解真实的你之后,就不再喜欢你了?

取得成功时,你是否会焦虑,害怕有人揭发你是个骗子?

你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愤怒和伤心吗?

你是个完美主义者吗?

你觉得放松下来尽情玩乐很难吗?

你是否觉得有时自己明明出于好意,行事却与你的父母如出一辙?

第三类,是成年后你和父母的关系:

父母还把你当成孩子对待吗?

你人生中重大决定,大多需要先征得父母的首肯吗?

与父母在一起,或者仅仅想到与父母一起共度时光,你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身体反应吗?

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会让你害怕吗?

父母会用威胁,或者令你内疚的手段来操控你吗?

父母会用金钱控制你吗?

你觉得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吗?如果他们不高兴,你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吗?你觉得哄他们开心是你的职责吗?

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总是对父母有所亏欠?

你是否觉得,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会变好?

以上这大概一共是27个问题,这27个问题当中,如果你有1/3以上的,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是遇到了问题父母。就是你的父母,在对待你的方法上有很多偏差,而且是持续的,而且你知道,就算是父母去世,这个控制也依然在。

你们看那个苏明玉,跟她爸爸在派出所里边吵架的时候,吵得特别凶,然后她爸爸突然站到沙发上喊,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在那一刻,苏明玉一下子明白,她成为了她最讨厌的那个人。就她恨她的妈妈,但是她最后变成了她的妈妈。这就是一个去世的父母,依然会控制一个小孩子。

我有一个朋友的妻子,她的爸爸就是小时候对她特别严厉,导致的结果是她爸爸已经去世了,但是她现在完全用她爸爸小时候对待她的方法在对待她的女儿。就是那个严厉的程度,周围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说这太过分了,小孩子,不至于。但是不行,她表面上看起来,她对她的孩子,她觉得愿意为孩子去死,但是在一些学习的问题上,生活细节问题上 ,你做不到就是不行。所以,她一方面为孩子去死,一方面她把孩子整得想要死,这就是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带给你的影响。

很多人会觉得说,我们不是学影响圈和关注圈吗?我们自己改变自己是影响圈,责怪父母是关注圈,所以我们不要责怪父母了,我们就搞好自己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意识不到,你需要调整你和你父母关系的话,你仅靠自己负责是不行的。有时候你会发现,你越使劲状况越糟糕,因为你找错方向了。你没有找到那个真正产生问题的点,这是要命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父母的一共有七大模式,七种典型的问题父母的模式。

第一种叫作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他永远是正确的,他永远都是为了你好。这其中有一个案例,就是有一个叫桑迪的女孩,她有特别强烈的这种恐惧症。这种什么焦虑症、惊恐发作等等,好多问题,人际关系也处得很糟糕,来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就说为什么会这样,就开始问起她跟她父母的关系。她一开始讲我父母很好,我父母都对我特别好怎么怎么样,然后当医生问到她说,她父母有没有伤害过她的时候,她开始流眼泪,开始哭。

这个小姑娘在青春期的时候,曾经未婚先孕,就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高中生怀孕了。怀孕了以后,因为她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她的父母采用的方法就是天天咒骂她,不停地咒骂她,认为她给整个家庭抹黑,认为她给宗教也抹黑,认为她怎么怎么样,就天天骂她。而且这件事一直骂到她长大,就是只要她长大出现任何事,她的父母都会提起来说,要不是你当时出现那个事,你就不至于怎么怎么样。所以这个女孩,对她的家人充满了内疚感,就是她始终都觉得,是她对不起她的父母。

但实际上你现在反过来想想看,就是医生就问这个桑迪,说那么现在假设,这儿坐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现在16岁怀孕了,她来向你求助,你应该怎么办?这个桑迪马上就讲,那我肯定会帮她,我会安慰她,我会跟她一块儿共渡难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她说,那你的父母做得对吗?问回她的时候,她说,但他们是为了我好。

你看,就是当这个人自己被那么错误地对待以后,叫作双方都会采用否定模式。就是双方都否认,家长也会觉得,我们是为了她好。然后孩子也会觉得,他们是为了我好。所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这个人长大以后,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不会跟别人交往,然后紧张 焦虑、整天自责。因为你想,她一辈子生活在责怪和自责当中,所以长大以后做出任何好的贡献、升职、加薪都不会开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模式,叫作不称职的父母。有一个叫莱斯的人是个工作狂,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工作,只要他不工作,他就觉得不对劲,哪怕去度假也要拿着手机,在那儿不断地工作。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他这样做跟孩子,跟家人的亲情都淡漠了。但是他只要不工作,他的内心就会觉得特别痛苦。工作狂,真正的工作狂。

后来跑去看大夫,又问起来童年的这个生活,就发现这个莱斯,大概在10岁左右的时候,就是家里的小大人。就是他的爸爸整天不回家,他的妈妈整天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然后这个莱斯负责照顾他的妈妈,他从小就是被他的父母长期控制。

那这种父母叫什么呢?就是不称职的父母,他压根没有履行过父母应该的责任。父母最起码的责任是什么?这个作者告诉我们说,作为一个父母,我们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事,是以下几点:

第一个,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就你得让他活下来。然后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然后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的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让他觉得有人爱他。父母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情感上的伤害。父母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这是作为一个父母,对于孩子最起码的,应该做到的这么几点。

但是这个莱斯的父亲,因为长期不在家,他的妈妈长期生病,每天躺在病床上需要莱斯照顾她。所以莱斯从很小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因此就不难理解,他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工作狂。因为他永远都处在高压之下,他总想再为别人做点事。

这里边还有一个状况,就是叫作共依存现象。什么叫共依存现象呢?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用照顾别人的方式取悦别人,他往往会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对象。这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共依存。然后那个永远喜欢被别人照顾的人心安理得,因为他就喜欢别人照顾他。而那个整天照顾别人,取悦他的人,会觉得只要我这样照顾了你,你就不会离开我。所以,两个人形成共依存。你让他们谁改,他们都不愿意改,这种现象在很多人的人格上是能够出现的。

还有一种叫作强迫性重复,就是如果父母不负责任的话,孩子将来找对象的时候,很容易找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对象,很容易培养出来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这个叫作强迫性重复。因为你把孩子已经塑造成了这么一个共依存的人,他就是喜欢通过奉献的方法来取悦别人。所以他长大后,跟别人的合作关系都是这种关系。就导致他的工作单位,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共依存的对象,成为一个强迫性重复的对象。这是第二类,叫不称职的父母。

第三类,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喜欢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就是我永远告诉你,你离了我是不行的。你只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告诉你。

我见过有一个家庭,真的是,那个妈妈对孩子的照顾,简直叫作无微不至。就是连孩子坐地铁她都不允许。她觉得地铁危险。就是这样一种照顾。孩子很优秀,上了很好的大学,出国留学什么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孩子很难发展自己的事业,甚至连谈恋爱都做不到。条件极好,谈恋爱做不到。因为你跟他只要一互动,你就会发现,他的妈妈永远冲在第一线。他的妈妈永远冲在那个孩子的前面。然后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替孩子选所有的人,替孩子说该分手了。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妈妈就特着急,说怎么还没谈恋爱,怎么还没找到好工作,怎么还没怎么样。就这个孩子只能够做学生,只能够被爸妈照顾,然后妈妈就长期地一直这么照顾他。我现在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她的潜意识当中,不希望这个孩子离开。她就只是希望他能够维持在我身边,她需要维持你的无力感。因为我需要你,这是一种直接性的控制。凡是这种直接性控制的家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婆媳关系不和。就是因为儿媳妇是要把这个孩子夺走的,然后那个妈妈就会跟儿媳妇不断地争斗,所以这是直接控制。

还有一种叫巧妙控制,巧妙控制的方法,就是我不需要天天说,你要不听我的,我就去死,不行,我就自杀,我死给你看。不需要这样。他的办法就是总是来帮忙,总是想办法帮你,然后让你产生内疚感。你们去玩吧,没关系,我们自己在家看春节联欢晚会就可以。就是他一定要想办法让你产生内疚。所以用内疚感,用帮忙的方法。

还包括逝者的控制,就是这种操控型的人会延续到死去以后。他依然会带来很强的控制,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投降,一种叫叛逆。像我刚说的那个家庭的孩子,就是投降了。就是反正我也逃不出我妈的手掌心,所以我就这样了吧。

叛逆会出现一种叫作适得其反的叛逆。什么叫适得其反的叛逆?看起来你是在叛逆,你实际上还是跟他在一起。就是你越是这样不断地叛逆,你越被你的父母控制得严厉。因为你的叛逆的方法是不跟别人合作,是我跟你们对着干。但实际上你没必要这样对着干的,你这样对着干的原因,只是为了证明,我跟我的妈妈已经分割开了,核心原因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独立的身份,孩子始终被父母操控着。这是第三种问题型父母。

第四种叫酗酒型的父母。酗酒型的父母,就像客厅里边有一个大恐龙,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家里边,有人酗酒,很严重,但是大家都认为很正常。甚至他的配偶会替他打掩护,会说他就喜欢喝一点,不严重。但实际上他经常喝酒,喝完酒之后打人。

我那天见到一个朋友,跟我讲他的童年经历,我觉得简直是太惨痛了。他现在能够笑对这些事情,然后跟我们讲他的故事,像讲一个别人的故事一样,我觉得他真的好坚强。他的爸爸是每天晚上喝完酒打人,打到什么程度呢,把他哥哥打到残疾,家里的鸡不听话,把鸡摔死,就是使劲摔,摔死,把狗 打死了七八只狗。

然后他和他姐姐在家里边吃饭的时候,只要一看到他爸爸开始拧酒瓶,他们俩就快速地吃,互相给个眼色就快速地吃,快速地吃完赶紧跑,就跑出去。就是酗酒型的家庭,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结果,有1/4的孩子也会产生酗酒的行为。而且强迫性重复非常多,就是很多父母酗酒的人,找对象的时候,都会找一个酗酒的人。因为什么呢?他的潜意识认为说我可以改造他,我没有改造我爸爸,但我可以改造他。然后导致婚姻的不幸。

然后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生当中,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是我们最可以依赖的人,父母是最不应该骗我们的人,不应该打我们的人。父母是我信任感的来源。我如果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信心,我一定是首先相信我的父母,不会背弃我,但是当一个父亲喝完酒以后,就开始乱打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信任感就会崩塌掉。父亲是靠不住的,而妈妈也靠不住,因为当父亲打他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出手,妈妈不会帮他。我这个朋友,跟我讲的特别惨痛的是等他18岁了以后,有一天,他的爸爸打他的妈妈。他已经18岁了,长大了。他过去一把把他的爸爸抱住,从背后把他爸爸抱住,说你要再打我妈妈,我就打你。然后他的妈妈扑过来打他,他的妈妈说,你是个畜生,你竟然敢打你爸。就这样。就这个孩子内心一下子觉得说,天呐,我的妈妈,我是保护她,我是在做这样的事,竟然在她的眼前我成了畜生。

你就能够理解,那一对夫妻是什么关系,看出来了吧?共依存的关系。就是那个妈妈忍受了爸爸一辈子的家庭暴力,但她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个男人,依然愿意为那个男人奉献。她借助为这个男人奉献,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当她看到这个孩子竟然敢反抗的时候,他们完全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就是你被你爸打是应该的,你看到你爸打我也是应该的,谁让你是孩子呢。

就这样的家庭环境,你想想看会对这个人的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它会破坏掉信任感,它会让孩子成为替罪羊。这是第四种叫酗酒型父母。

第五种模式,身体虐待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孩子会产生抑郁和恐惧症。抑郁症和恐惧症基本上来自于虐待。

虐待里边有几类。第一类虐待就是纯粹的恶魔。有一些父母生下来孩子,就是用来虐待的。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很少见。比比皆是。我小时候,我们家楼上住着一个大姐,比我大概大个四五岁的一个小女孩,每天晚上惨叫。她爸爸是个教授,每天出门的时候就是有点像那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边那个人。就是所有、全校的人都知道那个人是个好人。就那个人跟谁都温文尔雅,和和气气的。看起来特别文气的一个教授,每天晚上在家里边打他的女儿。就是打到全楼都捂着耳朵惨叫,那时候也没人报警,也没人管。那个姐姐现在不知道干什么的,反正每天晚上是全楼(能听见)的惨叫声。没法看电视,每天晚上都叫,就打。这是第一类型的,就是恶魔型。这种父母生孩子就是打。他就觉得通过虐待这个孩子,他能够找到快感,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人生的价值或者找到什么。他把孩子完全当作一个发泄的对象。这是第一类家庭暴力。

第二类,是没长大。就是父母没长大,当父母没长大的时候,你发现父母看到小孩子做错事,他会觉得你是在挑衅我,然后他照样会跟这个孩子斗争。他是用打架的方式来斗争。他不是——你像我如果看到嘟嘟犯了错,我觉得好好笑,好玩,你看这小孩就犯这样的错。你长大了,你是个大人,你会觉得小孩子很好笑。但如果这个大人并没有长大,他也是小孩子,你敢动我,我打你。所以没长大的父母也是一类。

第三类,就是简单的模式重复。这个可能更多——模式重复。就是我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我不长得也挺好的吗。所以我用这样的方法接着教育你。这样一代一代地重复下去。这三类都是我们说身体虐待型的来源。

这里边有一段,需要给大家念一下:对于那些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而言,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们长大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样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期待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坦诚,而且内心柔软。

而像刚刚我们案例中,谈到的那些状况,他的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所以它对孩子长大以后的状态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小孩子是没法抵抗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诋毁和侮辱的。就是你像我们如果长大了,你骂我说,你这个人没有任何价值。可能我会预防,我会觉得我有价值,我怎么没价值。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你会发现,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而且长期地这样说,长期地这样打,这个孩子慢慢地就会觉得,我没有价值,我是一个坏人,我是一个坏孩子,我不配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他(觉得)不配快乐,他在生活中不能够接受简单、单纯、美好的快乐。只要有快乐,他就一定会想办法,把自己搞得再累一点,再累一点,再焦虑一点,压力再大一点。

所以,我那个朋友已经很成功了,但是他从来没有享受过生活。他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更累。更痛苦,压力更大,就算赚了很多的钱,没用。他在内心当中,不接受自己是一个轻安喜乐的人。他接受自己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人。他用特别多的巨大的压力来压在自己身上。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企业家都是这种人格。然后你如果看到这个人特别喜欢吃苦,吃苦到离谱,你去问他的童年,基本上就是这种状况。就是会被身体虐待。

然后,模式六叫作言语虐待型父母。大家会觉得,言语虐待型可能还好点。就是骂你呗。

有一次,他们做了一个心理治疗的工作坊,然后有一个人就站起来讲说,我多么希望我是被身体虐待。为什么呢?因为身体虐待起码别人能看见,别人能看到这孩子受伤,能知道他被打了。我没有,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一直侮辱我,一直骂我。

就是我见过很多父母,包括我们家很多亲戚,很多父母骂孩子那个话就没法听,就骂到极其难听。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喜欢以骂人的方式过日子,每天就是不停地骂、不停地骂。这种言语虐待会导致孩子极度缺乏自信。就这种和那种暴打的反应还不一样,它的特点是缺乏自信。

然后这里边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呢?就它很容易出现一种叫争强好胜的父母。争强好胜的父母,就是他见不得孩子比他好,见不得孩子比他强。尤其是在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经常会受到来自妈妈的攻击,不停地指责她,会导致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自卑。那这种人还会容易导致3P的心理结构。什么叫3P呢?三个P字开头的状况。第一个就是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第二个叫作拖延(Procrastination),第三个叫心理瘫痪(Paralysis)。

拖延症跟完美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如果听过拖延症那本书,你就知道,但是它最后会导致的严重结果,是心理瘫痪,心理瘫痪就是算了,做不了了,就这样吧。这就是我们说3P的人格,对成功心怀恐惧,然后甚至心理产生扭曲、变态、婚姻出问题,这是被长期言语虐待的结果。

这里边最残酷的一句话,就是父母骂孩子的时候最残酷的,会让孩子产生最严重心理影响的,就是我真希望从未生过你,我真希望没有生过你。你干吗不去死?就这种话是很多家庭里边,长期出现的话。我们在这儿讲会觉得很突兀,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你干吗不去死。在很多家里边是常见的,是每天都能听得到这样的声音。所以这种叫作言语虐待型父母。

第七类叫性虐待。性虐待大家可能会觉得说,这个肯定不多,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很少。统计数字显示比例真的不低。性虐待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它会产生3D效应,就是肮脏(Dirty),伤害(Damaged),异类(Different)。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肮脏,让孩子受到心理伤害,并且孩子长大以后,老觉得自己是个怪人,老觉得自己是个异类。这部分我们不展开讲那些状况。总之是很糟糕。

以上这七种是常见的问题父母的模式。那么还有一种值得我们警惕的,叫作有毒的家庭体系。就是整个家庭当中,存在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会导致我们会有如下的评价:比如说我没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别人关心;我永远都不会成功。你注意这三条,是你判断自己是不是被侵害过的最重要的标准。你是不是心中经常会想起这三件事。

那么记住,你的父母也有父母。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形成的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在所有的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当中,都有说出口的和未说出口的。

说出口的就是我们经常会强调的,会说的。未说出口的是不用说,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比如说重男轻女这件事,很少有家庭里边会贴个标语说,我们家重男轻女,或者说我就是重男轻女。不会。但是在他每天做各种事的时候,都反映出来,我们都知道,这个家里边是重男轻女的,就那种感觉,就完全不同的待遇。所以这一种东西就属于未说出口的这种文化。

你比如说有的家庭里的观念里边,有这样的观念: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你看,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就是这么做的。如果孩子闹腾,如果孩子好奇,如果孩子喜欢干什么,就要被责怪。如果孩子跟父母顶嘴,不问青红皂白就要被打一顿。这就属于是未说出口的一些观念。

还包括未说出口的规矩,比如说不许比爸爸更成功,不许你比妈妈更快乐,不许你过自己的生活,你必须永远需要我,你必须不能抛弃我等等。这就是我们说那个控制型的家庭,经常会出现的这种规则。所以不管是说出口的,还是未说出口的,这个有毒的家庭体系,都会给我们造成伤害。

然后盲目地顺从,就是整个家庭的洪流,从上往下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大部分的人会盲目地顺从。他们会认为不同就是不好,就是只要跟之前的不一样,可能就是不好,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地保持这个家庭的平衡。你知道很多家后来出问题,比如说离婚或者出现大的动荡,往往就是有一件事打破平衡。甚至是搬家或者装修,分了房子,这样的事,就会打破平衡,导致家庭里边出现大量的矛盾暴露。

在之前没有打破这个平衡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按部就班,假装没事一样,看不到客厅里的那个恐龙,就这样慢慢地持续下去。

在应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家里边会矢口否认。就你说我的这个问题没有,我们家没有,我们挺好的,第二个,推诿指责,说那不怪我,那是你爸,那是他,那是你把我逼的。你看,会推卸责任。第三个,强行阻挠。就是要发生了变动,要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强行阻挠。第四个是三角关系。就是父亲、母亲、孩子形成一个三角关系,三国对立,把孩子成为战斗的一个武器。这是非常糟糕的家庭模式。还有需要有人保守秘密。如果咱们家是这样的话,不能跟别人说,家里边有人打人,有人喝酒,有人性虐待,不能告诉别人。告诉别人就会受到诅咒,就会被打或者怎么样。这些都是有毒的家庭模式。

那接下来我们阳光一点,我们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谈到原谅的陷阱。好多人觉得只有宽恕,只有原谅你的父母,因为父母就是父母,你只能原谅他,你才能够怎么怎么样。在另外一套家庭体系里边,像我们讲过类似于《这不是你的错》这样的书,那里边也不倡导孩子能够原谅父母。那个里边的讲法是说,孩子没有资格原谅自己的父母。你原谅你的父母,意味着你并没有得到爱。你想,你本来就没得到爱,你现在还要原谅他,你不是更少了吗?没有爱,所以没有爱的时候,你不可能再有爱给别人。因此我们不能够用原谅这样的词对待父母。

在这本书里边作者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理清楚之前的情绪和责任,你就不要谈原谅这件事。而且原谅,只有在父母努力求得原谅的时候,才有意义。你的父母觉得我做错了,我之前确实做得不好,这时候你原谅他才会有意义。只有释放内心的痛楚和愤怒,让应该负责的人负责,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当然,大量的父母不是这样的,这种父母肯定不是绝大多数,绝大多数的父母没有严重到变成一个有毒的父母,或者一个问题父母这种情况。如果你真的受过这么严重的伤害,那么,你应该分清楚责任,这不怪你,这不是你的问题,你不需要承担所有的后果。你只有把它释放出来,说明白了,搞清楚了,你才能够谈到爱和原谅这样的事。所以这是第一个叫原谅的陷阱。

然后我们需要学会摆脱和父母的纠缠。我们从观念、感受、行为这三个层面上要学会摆脱。否则的话,无论你是对抗还是顺从,你都没有摆脱你父母的影响。

这里边给大家念一段,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地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另一种的表现截然相反,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时候,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这种类型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控制着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无论顺从或者抵触,你就仍然赋予了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

记得苏明玉吗?就是不提她家的时候她好好的,努力地远离这个家,家里的事跟我没关系,你们那些事跟我没关系。但你发现只要她爸爸一出点问题,她就生气。你知道,这就叫作纠缠。就他能够非常快地撩动你的情绪,那就证明你依然在跟你的父母不断地纠缠。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避免接触(父母),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想法和判断会出现大量的偏差。我们得慢慢地让自己的情绪开始舒缓,在提到自己父母的时候,或者回家的时候。

我们一般春节回家都是这样,就是刚回去的前两天很愉快,然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吵架,到最后干脆收拾行李我就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就完了。就是你必须得能够冷静地处理和家庭、和父母的关系。

学会情感的独立。注意,情感的独立不是离家出走,情感的独立不是说,我跟你们没关系了。像苏明玉那种就不叫情感的独立,她只是离家出走,我今后不跟你们打交道了。情感的独立是你要学会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质疑他们的自由。你的父母不是完人,你的父母也可能会做错事,所以你可以认为,他们有些事做得不对,这就是独立的情感,独立的人格。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教育到说,父母做任何事你都只能说对,只能说是,那你的情感就永远不会独立。所以你可以跟他讨论这些问题。

然后这里边有一招,教给大家,很管用,下次春节回家就用上了,叫作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举个例子,什么叫反应?这个治疗师扮演母亲,骂这个女儿说,你自私,你忘恩负义。你看,妈妈骂女儿的一句话,女儿怎么说呢?女儿说,不,我没有,我总是为别人着想,我总是为你着想,我尽我所能地避免伤害到你和父亲。不管多累,我都会带你们出去逛街、购物,请你和父亲到家里吃饭,难道不是吗?不管我为你做什么,你永远都不满足。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作反应。这反应代表什么呢?反应代表着你被激怒了,你被控制了,你的情绪因为你母亲的一句话,就开始翻腾起来了。所以,这个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你要减少点这种东西,不要有那么强的反应,你要学会回应。

什么叫回应呢?听这个心理医生说,我和你父亲需要有个住处,你真是个自私又忘恩负义的人。就这父母非得搬到他们家来住,他们不愿意,美国人特别不喜欢父母过来住。说你忘恩负义,然后什么是回应,说,哎呀,妈妈,你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然后这个妈妈接着说,我们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居然建议我们去住宾馆,我简直不敢相信。女儿说,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你到底同不同意我们搬过去住?”

“我得考虑一下。”

“我要你的答复,小姐。”,

“我知道妈妈,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这个叫作回应。甚至嗯、啊、哦、是吗,唉呦好玩,这些东西叫作回应。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多一些回应,少一些反应,我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激怒。你的妈妈也能够感觉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不能够再轻易地让你发作,不能够轻易地让你哭,让你生气,让你内疚。所以这个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然后要学会非辩护性回应。什么叫非辩护性回应呢?比如说,哦,我明白了。这样啊,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很遗憾,我不赞同你这一点。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了,很抱歉让你失望了,我也很难过。这都是非辩护性的回应。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冷静、理智地跟父母对话,你应该学会这些词,而不是在父母面前不断地辩解,不断地争吵,不断地说我没错。那代表着你依然被他控制,这是第一个小招。

接下来,我们要学会不再自我惩罚。什么叫不再自我惩罚?这里边要学会一个非常专业的心理学的方法,就是你要找到那个观察性自我。观察性自我就是你得跳出来看你的生活,尤其是看你的童年。你现在想想桑迪,就之前那个未婚先孕的小姑娘。看,这儿坐着一个小姑娘,你会怎么对待她?这就是抽离出来。

然后谁能够照顾你那个童年的自己呢?就是你自己。所以你可以尝试着拿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找一张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然后跟那个照片说一说话,因为这个是我们说,心理受到这么严重伤害的人,你一定需要一些治疗的方法。说什么呢?说你不需要为什么什么负责。那个什么什么那部分,就是父母对你所造成的伤害。比如说,你不需要为他们虐待你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忽视你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让你觉得自己没人爱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残忍而冷漠的嘲笑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对你的侮辱称呼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的不快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自己的问题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选择,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酗酒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酗酒后的暴行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对你的殴打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对你的猥亵负责。

就是这个童年的孩子,需要得到安慰,你需要跟他讨论这件事,告诉他,那不是你的错,你是个孩子, 你没有错,是他们错了。所以谁来做这件事,你自己做就好了。你自己只要拿张照片跟他讲就好了。

还可以跟一张空椅子对话。就是把那个空椅子当作你的父母,你跟它说话,你把你对他的愤怒、委屈,你可以全部都讲出来。因为往往出现这种状况的人,就是不能够跟父母去直面的人。所以你需要拿一张空椅子做这种空椅子实验去处理。

还有处理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在处理自己悲伤和愤怒的时候,也有一些方法。比如说,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愤怒其实是一种力量,你把它释放出来,慢慢地也就好了。第二个是表达自己的愤怒,用力地捶打枕头。然后增加运动量,运动可以去舒缓愤怒。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就不要恨自己,很多人愤怒起来以后,最后的结论都是恨自己,都怪我。然后把愤怒转化成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就是比如说,我很气愤,因为我爸从来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我再也不会允许我爸爸控制我、贬低我。你看,这就转化了。就是把过去的那种深深的自责,转化成了我要去做些什么事。这是对愤怒的一个很好的转化。

然后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就是只有你自己能够改变你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得能够学会对自己负责。什么叫作一个成年人能够学会对自己负责?这个需要界定一下,有这么几件事。

第一个是你要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第二个,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你的父母不是完人,有很多人会为问题型父母辩护,都会觉得父母特别好。尤其是在父母去世以后,他们会神圣化去世的父母。然后第三个是面对童年的事实,第四个,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第五个,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六,面对并且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无论他们是否健在。七,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别人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行为。八,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九,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好了,这些都是铺垫。前面讲的这些不要自我惩罚、学会回应、不要反应等等,这都是铺垫。铺垫什么呢,用来做最后一关,就是与父母对峙。

这本书的作者强调说,一劳永逸地解决克服(面对)父母时的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父母对峙。

当你说这个话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永远都不会,我绝对做不到。她说,往往我看到的第一反应都是绝对做不到,但是慢慢地他会说,可能吧,将来哪一天等准备好了。这是第二种。第三种就是说什么时候开始。就人们会有这种动力。

与父母对峙的时候,你需要做到的就是要学会直面恐惧。你要知道,与父母对峙不是要报复他们,不是惩罚他们,不是让他们收敛,不是向他们发泄你的愤怒,也不是从他们身上寻找些补偿。这些都不对。你不要指望通过与父母对峙,把他们改变了,这很难。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就事实上 ,与父母对峙不是为了改变父母,而是为了改变你,为了对你产生疗愈的效果。所以有四个基本要求。就是与父母对峙的时候,有四个基本要求。

第一个是你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其他任何由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你要预想到他可能会打你,摔东西,再也不见你了。然后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从期待对峙、对峙本身到对峙的后果出现,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就要人家帮你,有医生或者有朋友。然后你必须将想说的内容,事先写成信件或加以演练,必须练习使用非辩护性回应。你得练,你不能吵起来了,对峙最后变成争吵,你得把自己那套东西练好。第四个,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所遭受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那为什么要让人们做这么艰难的对峙呢?因为有一个原理,就是凡是没有归还的,就一定会转移。你像我那个朋友,被他的父亲从小那么打的那个人,他没有机会把这个东西归还给他的父亲。他到现在讲起他的父亲,都依然是恐惧、紧张,他就只好把它转移到别的地方,他用大量的体力劳动,用大量的艰苦生活转移。有的人更惨是转移给自己的孩子。就是我这个能量,我这个愤怒没法发泄,我委屈,打他。

很多父母为什么在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的时候,父母就急了呢,就骂孩子呢?一陪孩子写作业就变后妈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之前的那个愤怒,没有解决m没有归还回去,所以转发给孩子,实际上你对孩子发脾气,根本无助于他写作业,但是忍不住,莫名其妙,一股火。就是因为那个能量,是你爸爸妈妈给你的,你只好给到他。所以凡是没有归还的,就会转移。我们需要通过对峙的方法来归还它。方法两种。第一招写信,第二招面谈。

写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四大类问题要写清楚。第一类问题是,你曾经对我做过些什么。你得先把事实写出来,你曾经对我做过些什么。第一段。第二段,我当时的感受。我当时吓坏了,我在哭,我很难过,我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爱我了等等。第三段,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我到现在都是什么什么样。第四段,我现在对你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四大段。

那我给大家念一段,一个孩子给她的父亲写的信。她说,亲爱的爸爸,我想要说些以前从没对你说过的事情。首先我想告诉你,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没有同你和妈妈过多相处的原因。这或许会让你感到惊讶或烦扰。我不想见你,是因为我怕你,我怕见到你之后又感到无助,怕被你奚落,怕自己又一次在依赖你之后被弃之不顾。让我来解释给你听。

接下来第一段,是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不念了。因为一大段,她的父亲是怎么骂她的。第二段是我当时的感受,我害怕、屈辱、迷茫。

第三段是我的生活如何受到影响。我作为人的尊严,被这样遭到无情的践踏。许多男人曾残忍粗暴地对待我,而我却总觉得这都是我自己的错。自从被汉克打过了之后,我甚至还写信跟他道歉。我极度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既无能也无价值。

第四段是我对你的要求,我希望你为你自己(是)这样一个残忍龌龊的父亲而道歉。我希望你承认你对我造成的伤害,让我身心倍受摧残。我希望你不要再对我恶语相向,你最后一次骂我,我还是在鲍勃家,当时我为了生意上的事情,征求你的意见,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冲我咆哮。我讨厌这样,却还是屈服了,但是今后我再也不会了。我想让你知道,从今往后,我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再发生。我想要你承认好父亲不会不怀好意地审视自己的女儿,也不会侮辱贬损自己的女儿。他们只会将女儿保护得很好。

最后一段说,很遗憾我们没能保持正常的父女关系。我很想去爱我的父亲,却又无法给他爱,这是我生命中的缺憾。我还是会给你寄贺卡和礼物,因为这会让我心里好过些。但是如果要见面的话,你必须接受我的基本规则。我并不了解你,我不知道你有什么痛苦或恐惧。我很感激你曾经努力工作,让一家人生活舒适,也感谢你曾带我度过美好的假期。我还记得你教会我好多东西,大树和小鸟,人和政治,体育和地理,野营和滑冰。我记得那时候你常常开怀大笑。

我现在生活好得多了,知道这一点,你可能也会觉得高兴吧,我不会再让男人打我了,我有很好的,很支持我的朋友,有不错的工作和疼爱的儿子。收到我的信后,请回信告知。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可以重新开始。

这就是一封写给父亲的疗愈的信件,这就是用信件的方式在对峙。这个女孩因为长期被她的父亲辱骂、 奚落、嘲笑。所以导致她找对象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家庭暴力的男人。

第二种方法就是面谈。面谈的压力就要大很多,这个医生经常陪伴子女去面谈。就是那个家长一来说,怎么有个大夫坐在这儿,就开始生气了。有时候会有激烈的冲突,有时候会有沉默的冲突,有时候会谈得很好,会抱头痛哭等等,都会有。

但是最后有一个结论,就是不存在失败的对峙。她说,只要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去做了这样的对峙,你的心灵就成长了,你就已经比过去变得更加坚定,更加勇敢,你不会怕他了。因为大量的父母,其实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依然让孩子觉得恐惧,我相信很多家里边都有这样的阴影。

最后有一章很重要,我需要强调一下,就是有很多创伤需要专业心理治疗。就如果你的创伤严重到比如说有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有性虐待这样的状况存在,那可能需要找专业的大夫。你不要自己读完这本书就去做了。这有点危险。如果没那么严重的话,你可以尝试着写写信、跟空椅子对话、用照片跟自己的童年讲讲话,然后摆脱父母给你造成的阴影。

结束的时候,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就是我能够保护好我的孩子,因为往往最好的治愈是孩子。就当你能够把父母给你的那些负面的东西转化,还回去,或者把它想办法解决掉的时候,你应该在孩子身上得到疗愈。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把爱、把安全感给到我们的孩子,让孩子能够获得一个美好的童年。这个是对这件事情最好的疗愈。

最后,我觉得书里的结束语说得非常好。它说,什么是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会经历一个艰难而疲惫的过程,准备好应对挫折和失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地磨练自己。焦虑 恐惧 内疚 困惑,对任何人来说都无可避免,但这些魔鬼将再也无法控制你,这才是关键。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过去和现在的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或许是平生第一次,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

这就是这本书希望带给我们的东西,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在我们今天的互动话题当中,希望大家能够在留言区写一写,你的一些童年经历。假如你能够穿越回去见到童年时的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我们从这儿开始安慰自己吧。

谢谢,我们下周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生家庭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