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建筑与地面融合的解决之道——隈研吾 大/小展

“隈研吾大/小展”是隈研吾首次在北京举办的个人展览,是在北京利星行项目竣工之后,受邀在自己设计的建筑里做的一次展览。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建筑事务所(KKAA)创始人,以“负建筑”理念闻名于世,和伊东丰雄、矶崎新和妹岛和世并称为当今日本四大建筑巨擘。

展会背景:回顾20世纪的工业社会时代,那时候建筑的重点是把建筑和地面切断。结果我们的土地遭到残酷的破坏和流失。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恢复原状了。通过将建筑与地面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大地和谐相处的建筑物,我们能够将我们的土地恢复。这次展会的目的,就是专门展示这个过程和方法。一种是从大到小,将建筑从大到小拆分开,一种是从小到大,小部件反过来集合在一起形成大建筑。无论哪种,重点都会放在建筑的零部件上。

展会入口
展会海报

本次展览以建筑模型、影像对话、设计草图、设计结构单元等形式展现,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型放大。比如还原了三个真实的项目场景,长城公社竹屋、表参道太宰府星巴克、东京大学大和普适计算研究楼(局部),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隈研吾建筑的魅力,展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小和大

隈研吾(Kengo Kuma)认为,21世纪的建筑必须与大地和谐相处。让建筑与大地和谐共处的方法,需将建筑从大到小分解,或者从小到大集合起来。这里的关键是,无论任何一种方法,重点都在于建筑的零件,各种材料构成的零件会展现出物质的巨大创造性。通过小部件的重复排列,建筑形成的秩序感和与环境的融合感达到了统一。类似建筑包括巴黎的Yure木质凉亭、微热山丘东京店等等:

1、这个名为YURE的木质凉亭,是隈研吾在2015年时设置在巴黎杜勒丽花园的临时艺术装置。ゆれ(yu re),是日语中用来形容在风中摇摆的游牧避难所,它就像树木在风中温柔地舒展它的枝和叶一般。这个建筑由完全相同的木头堆叠,扭转,组装而成,形成了这样一个诗意而又充满活力的体量。通过将木元素几何式组合,展示了一种有机的几何结构。 


建筑实拍(巴黎杜勒丽花园YURE)
单元结构组合图纸(巴黎杜勒丽花园YURE)
大小展上的建筑模型(巴黎杜勒丽花园YURE)

2、在东京表参道,隈研吾采用了一种名为“地狱组装法”的日本传统木工艺,用总长5000米的木条相互交织而成一个柔和、温暖的人性化空间。其外观有如云朵,能将大量阳光导至屋内,进入店内人仿佛被森林包裹起来,光线和木香味随着时间慢慢移动。木条搭建的立体结构比平面结构更易承重,因此每条木条的截面只有60*60mm。

建筑实拍( 微热山丘日本东京店)
X形交叉木件结构( 微热山丘日本东京店)
建筑模型( 微热山丘日本东京店)
单元结构组合图纸( 微热山丘日本东京店)  

3、位于日本爱知县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GC Prostho Museum Research Center)是用6000根桧木棍搭建而成。这座博物馆建筑的构造来自传统的木玩“千鸟(cidori,在中国被称为鲁班锁)”,将截面为60 x 60mm的木棍拼装形成稳固而精确的组合单元。“和手工艺人一样,我想要完全重新思考材料的处理方式”,隈研吾说:“我需要尽可能忘掉那些已经成型的细节,取而代之的是对材料全新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木件单元结构(GC口腔科学博物馆)
单元结构组合(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
单元结构组合图纸 (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  
建筑模型(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


建筑实拍 (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


大和小

而反过来,由大到小,则需将大型的建筑分解成小的东西,由大分小,细化剥离。了解到小的部分,才能更精准的完成整体设计。在这一部分需求的建筑设计中,根据用途功能和周边的环境,有了整体统一的规划定位,再进行精细的处理。

1、阳澄湖因盛产大闸蟹而闻名,阳澄湖旅游中心的项目两个三角形的屋顶面向湖畔方向,像是螃蟹的两个钳子,又巧用汉子中的“八”形状。屋顶表面与薄而长的铝角重合,用现代材料实现茅草屋般柔软的质感。

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
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

2、法国勃朗峰大本营:这是登山运动产品公司Blue Ice的总部大楼,面朝勃朗峰的顶点,为了让它从周围的森林和大环境中消隐,建筑物的外墙设计成森林中的树木,屋顶也由整块厚木板组成。

法国勃朗峰大本营
法国勃朗峰大本营

3、在东京的浅草寺雷门对面,一块仅326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求建造一所承载游客中心、会议室、多功能厅、展览厅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物。于是该游客中心便将浅草这个热闹的街区垂直向上延伸,在堆砌的屋顶创造了多层空间,每一层具备不同的功能。设备存放在屋顶和地板之间的斜角形空间中,通过这种处理,使中高层高度的建筑确保了充足的通风量。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4、本次展览最为惊喜的是实景模型的搭建,来自长城公社的竹屋被搬进了大小展,做了1:1的还原呈现。长城沿着山脊线建造而不与环境割裂的特点,吸引着建筑师将其应用于住宅的改造。材料选用竹子,像长城一样建立起竹墙,沿着地势分层堆放。

长城公社竹屋实景模型
长城公社竹屋实景模型


长城公社竹屋实拍
长城公社竹屋实拍


附录“大/小展”视频影像内容精华摘要:

转自:胡不喜乎(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83947326/


(一)大小辩证

隈研吾(Kengo Kuma)认为让建筑与大地和谐共处的的方法,即将建筑从大到小拆开或者从小到大集合在一起。

由大到小,即需将大的建筑分解成小的东西,由大分小,细化剥离。由小生大,即是要考究层次,通过对小部件小空间的掌控才能更精准进行整体设计。

这里的关键是,无论任何一种方法,重点都在于建筑的零件部位。各种材料构成的零件会展现出物质的巨大创造性。

建筑物Sunny Hills是使用一种名为“Jikoku Gumi”的传统木结构建筑来创造一种像森林或云一样柔和温暖的人性化空间,采用3D结构系统使一个部件的横截面减小到60mmx60mm。

通过小部件的重复与变化,建筑形成的秩序感和与环境的融合感达到了统一。隈研吾类似建筑还包括巴黎的Yure木质凉亭、日本福冈的星巴克咖啡店等。通过对大体块的整体控制形成与地形或场所相契合的建筑,包括阳澄湖-相城集散中心和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二)负建筑(negative construction)

隈研吾认为负建筑不是说建筑是负面消极的,而是指建筑是可以乖乖输掉的,输给很多东西(大地、自然)才是建筑的本质。即,建筑是弱势的,迎合场地的,收敛甚至可以消失的。

他想要改变建筑面对社会最基本的立场。如果建筑赢了,大家都不会幸福;如果建筑输了,人们会更加开心。

“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自得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付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么?”

隈研吾指出建筑物最终的归宿必定是大地。大地是建筑最主要的元素,建筑应该迎合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因此,他会在建筑的内部设计斜面去迎合大地的坡面。

(三)拟声词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建筑界的名言。但隈研吾认为建筑就是音乐。音乐是基本上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之间的平衡结果。

建筑像音乐,他们非常接近。建筑散发着节奏,充满了时间的流动。因此,用声音形容建筑可能更说明建筑的本质。音乐中存在着时间,建筑与时间之间也存在着关系。

杭州美术馆的设计要素是瓦片,通过瓦片与瓦片之间留出缝隙用在立面上,因此有了更强烈的“Para Para”的感觉。这是用瓦片做出的这样的“Para Para”感觉的建筑。

所以,隈研吾觉得拟声词是非常直观的预言,运用拟声词去形容建筑的相关概念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日本表福冈的星巴克咖啡店,通过对建筑大小尺度的把握和材料的搭配一起营造了“Tsun,Tsun”的感觉。

(四)不可居无竹

“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

隈研吾的建筑个人风格之一,就在于木结构和竹子材料的运用。他通过材质(如砖、瓦、木片、玻璃块)的悬挂或吊装,形成一种量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候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无序,是一个过渡,而本身这种量的秩序又是内敛的,是通透的。建筑内外没有强硬的分割,因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称为融合。

(五)光、风和湿度

隈研吾认为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建筑师就应该掌握建筑光、风和湿度等因素的主动权,而不是将光的设计交给灯光顾问,不考虑风的流动与环境的影响,不思考湿度与材料选择的关系。

人是活的生物,需要灯,需要光,需要夏天乘凉冬天避寒。这些都是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建筑师在设计的前期不考虑光、风等的设计,后期靠小技巧修补是侥幸且不合适的。

(六)行走与酒

行走和喝酒是建筑师唯二的生活爱好。关于行走,建筑师认为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会有很多发现。仅通过看图像是不能了解一个城市的,但行走能。

行走能感受到那个城市的味道,能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因而在选择办公地点的时候,喜欢那种走着就能享受到城市便利和好吃食物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旅行,还能赚点钱,简直是太好不过了。关于喝酒,建筑师是个容易紧张的人。酒是社交工具,让人免于相处的紧张。

(七)个人主义

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没有中国唐代文化的输入就没有日本伊势神宫的建造。因此建筑师认为日本和中国的很多文化概念可以自由替换。

建筑师认为,隈研吾只是隈研吾,不能代表日本,不能代表东京,他只能代表自己。去中国的只是隈研吾这个个体,正如中国也不只有单个的概念。

因此,建筑师更看重的是作为隈研吾个体与北京朝阳相遇这件事本身。

(八)童年影响(本文作者补充)

隈研吾在谈话中还聊及自己童年的成长环境对后来职业道路的影响。年幼的建筑师就十分喜欢搭建积木,而且是躺在地上慢慢堆叠,一玩就是一整天。所以小时候妈妈基本不需要怎么管,只要拿出积木来就可以自己静静玩上一天了。

屋后的一片竹林是童年隈研吾最喜欢的地方,放学后穿上长雨靴,奔跑穿梭在竹林中,与蛇和螃蟹为伴。即便长大以后,竹子依然是隈研吾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坐电车到不同站落的小朋友家去玩,就能看到各种不同的街道,从那时开始便爱上了街道。直到成年,行走的习惯依然保持了下来,喜欢在各种不同的街道中行走,感受不同地方的味道。积木、竹子、行走,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道路上的三大关键要素,原来从童年幼儿园时期起,就已经埋下了深远的影响。(完)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7月14日-8月31日

展览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地点:利星行中心A座北一层(朝阳区广顺南大街8号)

门票:50元(学生25元,需凭学生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解!建筑与地面融合的解决之道——隈研吾 大/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