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四招,读过的书不白读!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提到一本书,“我读过!”可是要是让你说说书中讲了什么内容呢,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对于这本书,脑中似乎只留下了书名和一片混沌。

读书是件很费时间的事情,然而如果读完是这种效果,基本是白读了。最近看的一本书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帮助,就是日本著名的培训讲师大岩俊之的《实用型阅读指南》。

大岩俊之,曾先后在四家商社担任法人销售,之后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各种读书法,提高读书速度,年阅读量达到300本以上,进而开发自己的读书法、思维导图、记忆术,并开办各种读书讲座,成为了知名培训讲师。

《实用性阅读指南》介绍了作者如何将读过的书籍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并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如何提高阅读效率,降低遗忘率,让读过的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技巧:

一、确定读书的目的

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就立马从第一页开始,吭哧吭哧读到最后一页,结果到最后却发现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没记住。

要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在正式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书中获得什么信息,明确这点之后,带着目的去阅读,才会更有方向性,更加专注于自己想要获得的答案。

二、学会取舍,着重于最重要的20%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同样,一本书中的重要内容也只占全书的20%。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每本书完完整整地掌握不太现实也没必要,我们只需要找出那最重要的20%,集中火力研究这部分内容,这本书的价值就足够了,大脑的记忆负担减轻了,阅读的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三、制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来的一种思考方法,是将我们头脑中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通过这种方式,能激发我们对书的记忆、理解,以及触发思维的扩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去。制作思维导图可以有两种方法:

1、按照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和标题。

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全书的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回忆起书的内容。

2、择取自己认为的重点内容来整理,也就是“个性定制”。

首先挑选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填到中心图延伸的分枝上,然后在分支的尾端继续延伸与重点相关的内容或者自己的触发。随着不断的延伸,思维导图会变得越来越丰满。

关于制作思维导图,大岩俊之还提出了几点原则:

将做思维导图的纸张横向摆放,更有利于开拓思路;

 用彩色笔描画,有助于提升记忆力和想象力;

 在分枝上写单词,而不是大段的句子;

 可以用图案、符号等多种形式来记录。

四、有意识的“输出”

带着“输出”的任务去阅读,阅读过程中会变得更加专注,对书的吸收效率也会更高。“输出”主要有两种形式:

1、说出来

意思是,读完一本书,向身边的人口头讲述这本书的内容。

俗话说,自己若要理解,就先教会别人。如果可以跟别人讲明白,那么说明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到位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时刻记着读完要讲给XX听,有这个压力在,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专注,之后在讲述的过程中,也会强迫自己不断梳理思路,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让书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复述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可以是自发组织的类似读书会这样的小团体。

2、写下来

可以是归纳总结书中内容,可以是带有自己主观理解的“书评”,点评书中的亮点之处,为别人的选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写作的平台多种多样,可以手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发布在博客、公众号、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


以上就是大岩俊之对于提高阅读效率给我们的指导建议,简单来说,就是这四步:

第一步,首先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想从中获得什么;

第二步,学会取舍,只着重于书中20%的重要内容;

第三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思路,开拓思维;

最后,有意识地把读过的内容进行“输出”。

做好这四步,相信我们的阅读效率会有明显的提升,读完一本书头脑中不仅不再是一片空白,还会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让读过的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文/冰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这四招,读过的书不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