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伦尽分”何以在禅宗及儒家都被大力提倡——浅议儒释融合的思想基础

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常被并举,特别是本土的儒家与外来释家的融合,往往会更多地被提到和比较。然而,儒释融合的思想基础何在?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本土的一方与外来的一方各自在“理”上都有一套形而上的、超越性的、高度契合的“不二”思想框架,同时在“行”上两家又共同抓住了一个“敦伦尽分”的实践方法,才实现了一种高层次上的融会贯通。严格地说,儒与佛的融合是一种契合,而非融汇。本文将围绕“敦伦尽分”何以在禅宗及儒家都被大力提倡这一点展开,力图就儒释融合(契合)的思想基础进行若干浅显的探讨。

儒家虽然博大精深,但以“五伦”[①]为基石而主张“敦伦尽分”、定人心以平天下,似乎是没有异议的。所谓“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而此五伦的相处之道则可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统称“五常”。“敦伦尽分”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无论处于五伦中的什么位置,都应该安分守己,即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因为此乃人伦之常,是人人都应该尽心竭力去做好的。

而说起我国的释家文化,人们往往会比较容易地想到中国禅,然而有趣的是,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的禅宗来说,其代表人物六祖惠能大师却主张并强调,人们要行好世间的“五伦”,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比如《坛经》即记载了其有名的教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说的就是人们不必出家也可得到根本智慧,其要诀则是“但心清净”,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划时代意义的。在禅宗那里,“西方”代表“自性的觉悟”,惠能认为觉悟自性不必离开世俗生活,而只要“修心”就足够了,即“令自心清净”。那么,如何能在家做到自心清净呢?其所主张的方法或途径竟然就是“敦伦尽分”,而具体的修法即明确要求在家大众以“心平、行直、孝养父母、交友以义、能忍肯让”等作为自己的本分事,厉行“孝、悌、和、忍”,并且要勇于知非、不惮改过……实则是将佛教“诸恶莫作”的戒律与儒家所倡的伦理道德结合了起来,至少从形式上来看,这些禅宗的教言与儒家所提倡的“敦伦尽分”并无二致![②]那么,这是外来的佛教为了进行文化或思想的传播而做出的一时性妥协呢,还是这些倡言本来就与禅宗乃至于整个佛法的内在精髓不相违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伦尽分”何以在禅宗及儒家都被大力提倡——浅议儒释融合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