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三本书

最近在当当云阅读app上参加的一个“秒读计划”,免费阅读了关于死亡的三本书,来记录一下。

《众病之王:癌症传》:造成死亡的原因(之一)——癌症的前世今生,以及医者、科研人员是如何一步步发现、认识、并致力于治愈癌症的历史,满满的干货。

早期对于癌症的“治疗”属于哪里长了恶性肿瘤就切哪里,然而当肿瘤细胞转移也就是现在说的癌症晚期,便没有方法医治。然而这种切除手术也只是属于死马当活马医。1929年,一位英国外科医生写道“从广义上来讲,手术的可行性取决于‘病灶是否能切除’而不是‘切除病灶是否能治愈患者’”。也因此“白血病是疾病中的一个孤儿——内科医生抛弃了他,因为无药可治;外科医生抛弃了他,因为谁也不能对血液开刀”。

整本书读下来的感觉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又一代医者、科研人员和病人的共同努力,不断撞击知识的边界,才逐渐加深了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从认为癌症的发生是有外部传染源或外源化学物质导致,到确定是内部基因引起,而外部化学物质能极大地激活原癌基因或者使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癌症的治疗也从尝试性地切除病灶到针对性地发现和设计靶向药物。甚至现在很多癌症早期的病人已经被成功治愈且无复发。“未来的故事无论怎样展开,都会打上过往人类曾经尝试和努力的烙印”。

《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位罹患肺癌的优秀神经外科医生与死神(癌症)的肉搏。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在斯坦福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的美国医生。他短暂一生的成就:斯坦福学士(英语、生物),斯坦福硕士(英语文学),剑桥硕士,耶鲁医学博士,斯坦福神经外科医生还有数不清的学术奖项。保罗对写作和阅读有与生俱来的热爱,曾经希望成为一名英文教授。“在我眼里,文学不仅描写了别人的生活,还为我们提供了道德反思最丰富的资料……我已经把语言视作一种几乎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让我们那一厘米厚头盖骨下隐藏的大脑沟通共享。”为了探索生命的意义,他弃文从医。十年的训练,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即将从医学生变成神经外科教授,结束住院医生的生涯,走向人生巅峰时保罗却发现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在身体经受癌症折磨时,文字再次给予他慰藉,也因此有了这部宝贵的作品。医者无法自救是无奈令人心疼的。

 “痛到不能自已感觉到每块肌肉都在抽搐时 就背出他们的名字 好把眼泪忍回去……”

“I can’t go on. I’ll go on.” 读到这里,仿佛看到坐在自己书房写作的保罗,他突然感到一阵难以忍受的疼痛贯穿全身,不得不扔下笔,趴在书桌上,脸部紧贴桌面,眉头紧蹙,强忍眼泪,感觉自己溃不成军就要被肺癌这个强大的敌人打败了,要城门大开任敌人撒野了,然而想到自己深爱的妻子,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及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医学事业,他又燃起了斗志和对生的渴望。

“不过,没有改变的,是在鲜血与沮丧之间极富英雄主义精神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医生真正的形象。”

这两本书里都谈到跟癌症有关的一种激酶(kinase),跟我在研究的课题非常相关。顺便一提,激酶是一类通过磷酸化其它蛋白来调控生命活动的酶的总称。因此这种酶的异常活跃或失活便会导致疾病,例如,《众病之王—癌症传》里的白血病跟Abl激酶的异常活跃有关,《当呼吸化为空气》里保罗的肺癌跟EGFR激酶的异常活跃有关,用来治疗的有效方法是使用能抑制这些酶的分子,统称为inhibitor。然而在治疗后期,病人会产生抗药性,从分子水平上来看是因为这些原先能跟inhibitor结合的激酶上一两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使得结合位点不再匹配,便不能继续被inhibitor结合和抑制,因此使病人再次陷入疾病。

《相约星期二》并非着重死亡本身,更多的是人生哲学,如何向死而生 利用有限的生命更好地活着。主要写患癌症的社会学教授在临死之际也在发挥余热,借与往日学生每周二会面,向世人传递他此生所悟到的人生哲学。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书改编的电影)

三本书都很值得看,因为“充分了解死亡之后,你会对生命有不一样的看法,如何度过这一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决定”。

昨天学校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one young person” (院长发来的邮件里这么描述的)跳楼自杀,是有什么样令人心碎和绝望的原因才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具体缘由还不清楚。

引用《当呼吸化为空气》书里节选的福尔克*格莱维尔十四行诗的句子结束本文:

“你在死亡中探索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大家珍惜生命 好好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死亡的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