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

远去的记忆

朱玉林

前几天,朋友来电话,说中国作家文摘报要刊登我的文章《周公庙开放记》,请我与姓季的编辑老师联系,并给我发来电话。

放下手头的事,我立即与季编辑联系,通过电话,告诉了这篇文章产生的过程。

那还是40年前的事。当年我在岐山县委宣传部工作,领导派我去接待新华社来县上采访周公庙的记者。

还好就是那年的几月前,我还就群众盼周公庙开放搞过调查研究,写过思想动态,掌握了有关周公庙的历史资料和社情民意。

1983年4月的这天,我陪记者用一上午时间,详细考察介绍了周公庙的历史和庙内的文物。对有文字的石碑和有铭文的铜器,我作为重点,一一介绍,记者在他的小笔记本上不停的记,并问我这些文物的档案记载情况。

在岐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坐落着一处宏伟古建筑---以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命名的周公庙。它是唐高祖李渊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了缅怀周公的勤政德贤,下诏在此修建的。

后来,历代也对周公十分崇拜,对庙多次修葺、扩建,形成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周公庙占地面积约62万平方米。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它所处地形十分独特。庙院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

历史上苏轼是深深敬仰周公的。宋朝某年秋天,他瞻仰周公庙,掬饮润德泉后,看到的却是古庙荒凉,衰败萧条,无人祭祀之状。他感慨的写下:“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咏雨濛。牛酒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的谒周公庙一诗。

建国后,县上先在周公庙办中学,后被用作陕西省档案馆的库房。

岐山县周公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纪念周公及西周先哲的遗址。记者在采访中也受到周文化的感染。回到北京,将采访的资料和县上的反映,写成了内参,向中央有关方面进行了反映,引起了国家文化部领导的重视。后来听说时任国家文化部长的贺敬之对此十分关注。他书赠岐山周原题词:“陕西千里大地,长安十代帝京。我伟大民族历史见证在目,我英雄人民辉煌形象如生。向四化进军,当临秦坑,阅兵马之战阵;朝高峰攀登,应上岐山,追九天之凤鸣。”

不久,上级发文周公庙交县上管理。这才使这个3000年前西周在岐山县的遗址翻开了新的一页。

季编辑听了我的叙述,增加了对这篇文章的兴趣。他说稿件岐山的同志已发过来了,明天就可以上稿,见报之前还让我再看一遍。

我的文章《周公庙开放记》,在《作家文摘报》见报后,我通过几个微信群进行转发,引起了熟悉当年情况的付江省(曾在省级部门任职已退休)、杨青峰(曾在市级部门任职已退休)、李乃斌(西部开发杂志社主任)等朋友的关。,他们表示,这是为周文化的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