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

20200908读书笔记

(二十二)二程

223集:嫁娶婚配的本质

(223-1)现代我们大多的婚姻都是基于自由恋爱而来的。相对于古代这是一种现代的新文化。当然,旧有旧的问题,新有新的问题,那就是婚后夫妻的冲突与家风家教的问题也表现为现代的新问题。

作为现代的家长,我们要面对与思考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婚后的夫妻关系和家风家教问题如何面对;

二是现在就要提前思考:孩子将来会喜欢什么类型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伴侣?

三是,孩子将来是否具备创造出好婚姻与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的底蕴。

(223-2)现在,我们来分解以上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婚后的夫妻关系和家风家教问题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的前因是男人准备娶什么样的女人或者是女人准备嫁给什么样的男人?

现代很多年轻人的观念是嫁就是要嫁给高富帅,娶也要娶白富美。反正富是一定要的,至于心性如何也是主要还是看对方富不富有。金钱观明显的加入了现代的婚姻观里面来了。

以为有了金钱就等于生活幸福。而事实上家里钱再多,可是夫妻不和谐,孩子不懂得教养,孩子不成才等问题才是导致家庭不幸福的主因。

(223-3)我们来看看,二程兄弟的父母,她们的婚姻观是如何的?

二程的父母结婚时,男方17岁,女方19岁,男方的年龄少于女方,这点在当时来讲其实是不太符合通俗的。

但为什么又要坚持结婚呢?这一点其实就是你到底看重什么的问题,就是价值排序的问题。

(223-4)在当时有一条儒家的婚姻观念: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富贵。“也就是说嫁娶最重要的要看对方的心性与家教,而不是有没有钱。

这一点恰恰就是二程最终能成名成就的主因,事实上二程的母亲在二程的培养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的心性与家教家法都非常的好与到位,这是金钱永远没法代替的。

这点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新的参考,婚姻嫁娶最终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要夫妻恩爱幸福、家风家教良好还是经济生活为第一价值排序呢?

我们说选择大于努力,而决定选择的其实就是价值观排序而已。你看重什么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223-5)第二个问题,孩子会喜欢什么样的人?

所谓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公鸡是不会找母鸭的。

若你的家庭价值观是以富贵为第一的,孩子在选择时不自觉地会受到这样的价值观的影响,只看经济而忽视性格人品与家教。这是家庭从小到大的境教、身教、言教决定的。

特别现在是自由恋爱,更能体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点。

所谓的自由恋爱其实在心理学来讲早已经是不自由的了,从心里学来讲家里的价值观、熟悉感早已经不知不觉暗藏所谓的自由恋爱的种子。

(223-6)第三个问题,孩子将来是否具备创造出好婚姻与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的底蕴。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他日结婚后会不会经营婚姻家庭与教子。这个问题不是等孩子成家后才学会的,而是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就不知不觉学习的了。

家长现在的家庭经营与教子其实就是在做孩子将来的示范。

(223-7)最后总结,决定孩子将来幸福的不是简单的如何选择伴侣。答案是自由恋爱其实在心理学角度来看并不是完全的自由的,一个人小时候就早已注定将来会喜欢什么人,选择什么伴侣。决定幸福的是家中熟悉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公鸡不会找母鸭。

孩子从小的家风家教才是将来幸福婚姻的前因。

给我的感受是子女选择伴侣时,应该把对方的心性家教放在第一位,金钱形象放在第二位,我们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而选择主要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排序,子女日后能否把婚姻经营好,决定于父母能否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好,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夫妻相处的融洽的模式,

224集:教育中的抓经常与经常抓

(224-1)本人从事家庭教育多年,每天都要面对家长反映的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是厌学就是坏毛病一堆等等。

其实,所有现在已经出现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如何避免呢?

只需要家长有一个意识,所有的大的毛病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我们只需要从毛病发生的萌芽期就开始把它处理掉,大问题就没有的了。

(224-2)这里,提示两点:第一点是抓经常,第二点是经常抓;

我们先看看第一点:抓经常

有一次,程颐不慎将邻居孩子的玩具扔到了池塘里,母亲侯氏知道后,马上主动的带着程颐到了对方家里道歉,并赔偿了一个玩具。

及时的处理问题的好处是:越小的问题在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处理,处理的成本就会越低而处理的功效也会越彻底。

(224-3)又有一次,家中奴婢准备佳肴给小主人吃,母亲侯氏又及时地制止,说到,“小时候就处处满足他的欲望,长大以后怎么办?”母亲这样及时的一句话,使到二程从小便对饮食衣服一点都不挑剔。

有些问题,在7岁之前父母可能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即处理完孩子的问题。可是,到了小学阶段,同一个问题,可能需要花一个月,甚至又打又骂都有可能处理不了。

到了中学以后,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甚至母亲怎么说孩子都不再理会和改变。越到后面处理难度与处理成本都越大。

(224-4)由于母亲侯氏抓经常,只要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习惯,马上就纠正与处理,既及时,又不至于造成大的情感伤害。后来证明,二程从小就养成了从不恶言、从不伤人骂人的美德,成年后更是“视民如伤”。

以上就是第一点:抓经常了。

(224-5)第二点,经常抓

经常抓不是说有事没有就提醒孩子要注意,如果一天到晚提醒孩子要注意这个改善那个,孩子会感觉到很心烦的,慢慢孩子就不愿意听父母讲话。

现代很多母亲正在犯这样的错误,就是有事没有就说说孩子,不是这个问题就是那个问题,造成亲子关系的破坏。

(224-6)经常抓不是一天到晚数说批评孩子,而是要专门的抽出总结反思与沟通的时间。如每周开一到两次家庭会议,孩子的问题专门放在会议上说,而不是一天到晚随意地说,一天到晚地随意说不单没效果还会造成孩子的反感。

而专门在家庭会议上说,只需要一周说一次或者两次即好,在会上既总结已经做到的部分也反思不足的部分,这样又很有仪式感,孩子也会更加重视而又不会反感。这就是经常抓的艺术处理了。

给我的感受是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方法是每周开一次或者两次家庭会议作总结与反思,这样更有仪式感,更容易让孩子觉察到,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而不是父母每天不断地指出孩子的缺点,甚至指责这样只会让孩子厌烦,破坏亲子关系,

225集:引发孩子看书的妙招

(225-1)程颢程颐两兄弟有不同的先天气质,哥哥程颢好静,弟弟程颐好动,哥哥喜欢读书,弟弟喜欢玩。

哥哥为了激励自己和引发弟弟专心读书,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一件是专门与弟弟一起修建“望鲁台”,让弟弟通过建造筑台来玩,同时又可以在自己亲手建造的筑台里学习,有满足感又有仪式感,同时又有专属于自己的读书道场,一举多得。

(225-2)而哥哥程颢做的第二件事也值得我们家长学习。

在裴高才老师著的《程颢程颐传》中写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母亲侯氏生病,而哥哥程颢由于读书太投入忘记了及时回家的照顾母亲。弟弟见哥哥迟迟不回来,而又赶上了母亲正在发高烧,弟弟只好独自扶着母亲去找大夫。走着走着母亲侯氏口渴难忍,便让程颐去找水。

当时,正好雨后初晴,小程颐找了半天,才在一片墓群旁发现了一块小孩天门盖骨内积存有少许雨水。由于情急之下一下子又找不到更好的水源,而母亲又口渴难忍,只好就地取材,将头盖骨内这点水端给母亲饮下。

(225-3)喝完水后不久,母亲休息片刻,病居然好了一半,母亲连忙吩咐小程颐带她回家,不用看医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刚好碰见正在回家的哥哥程颢,弟弟程颐得意地说,“你整天就知道死读书,有什么用?瞧瞧,我如此贪玩,照样把母亲的病给治好了!”

程颢笑笑地说,“弟弟,你这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那小孩子的天门盖骨,正是治病良药哩!”

(225-4)弟弟程颐回应说,“你怎么知道?是不是有意的跟踪我!”

哥哥程颢回答说,“我哪有如此闲工夫去与你捉迷藏,是我读书得来的。”

弟弟程颐听后,半信半疑。回家后,哥哥从桌上的一大堆书中,真的找出了那本药书,程颐那贪玩的心不禁有点触动,对哥哥又重新折服起来了,而且又开始对读书重新产生了热情。

给我的感受是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他关注的问题开始,只告诉他结论,不告诉他过程,故设悬念,然后把相应的书籍给他,让他自己去读,去探索逐步让孩子有这样一个认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第226集:看懂“仁”字的结构让人开悟

(226-1)你有没有思考过“仁”爱的“仁”字为什么是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二”字呢?认识的“仁”字的构造即可以在关系上会有一个新的飞跃,甚至产生新的开悟。我们来看看:

二程的老师周敦颐问二程,“什么是孔子之道?”

弟弟程颐说,“道有两个方面,即仁与不仁?”

周敦颐转向正在深思的哥哥程颢问到,“什么是仁呢?”

(226-2)程颢思索着说:“《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二言之,道也。是不是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便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而这种关系便是仁爱?

周敦颐听后,十分高兴,说“你俩悟性真好,仁者爱人就是为人之道,也是孔子之道的核心。”

(226-3)借此,我想说说什么是真正的仁爱新理解?

很多时候,一个人要有仁爱之心,我们要做到慈悲的慈,要从内心生发出爱,简单来说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好人。也借此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

可是,有些情况是,人品好的人不代表就会懂得与人相处,就如两夫妻的关系,也是两个人的人品都不错,可是两人的相处可能依然会有很多的不和谐和冲突,甚至双方都感受不到来自对方的爱。

(226-4)从以上周敦颐和二程兄弟的对话中听出,原来,真正的仁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才会真正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保持为好的人品,原来仁字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两个人在一起时产生出关爱才谈到上真正的仁爱之心。

原来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仁爱之心的标准是,在人与人互动的时候是否懂得关爱对方才是一个人是否有仁爱之心的最真实体现。

给我的感受是仁字的理解,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道德关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第227集:教子,夫妻如何配合

(227-1)本人常常遇到一些家长与我反映说在教子的时候让另一半配合特别的困难。有时候伴侣不单于不配合还专门唱反调,让教导孩子实施起来更加的困难。

我相信没有父母是不愿意孩子被教导好的,这里面有可能存在着夫妻双方教子观念的冲突和夫妻双方沟通的艺术性问题。

比如,一方正在批评孩子某些行为做得不对,而另一方同时却在一旁批评对方的教育方式不对。类似这样的情况常有发生,导致夫妻与孩子三方都显得特别的尴尬。

(227-2)建议夫妻双方在教子方面先求同再存异而不是先公开的反对同时证明自己是对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耐不住性子,一见到对方在教子方面存在不妥,马上就在当场否定。

可是当场否定伴侣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身教之一,父母是孩子的风景,孩子会模仿的,日后孩子只要遇到不认同的事情就会不顾场合的反对,这样会显得很没有素养,以后会失去很多机会的。

(227-3)可以怎么做呢?先求同再存异,在教导孩子之前先与伴侣沟通,把冲突化解于实施教导之前。只需要多做一步,所产生的教子效果会大大的不同,同时,还能增进夫妻的感情。

程颢程颐的父母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的好,有一次,好玩的弟弟程颐拿了舅父的官帽带在头上跑到外面去玩,妈妈侯氏发现的这一行为后,没有立即的当场教训儿子。而是先找到丈夫协调立场,达成一致后,再密切的配合丈夫教导儿子。

他们用历史的典故来启发孩子,教导孩子不能对舅父无礼,而且还要向舅父学习。既学习了历史又处理了行为还激发了小程颐日后更加的发奋图强。

(227-4)后来舅父就问程颐妈妈说,“姐姐,你是不是经常与姐夫密切配合对孩子施教的?“

程颐妈妈回答说,”是的,子女之所以不肖,大都是由其母掩盖孩子的过错,而其父却蒙在鼓里。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意见相悖bei各执一端造成的,我们当以此为戒。“

给我的感受是夫妻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冲突时,要先求同,允许存异,如果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二人因为观点不一致而争吵,以后,当别人的观点与孩子不一致时他也会与别人争吵,

第228集:孩子的书单带有身份暗示

(228-1)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阅读,甚至在家中也摆放了一些孩子的阅读绘本和课外书籍。这点都非常的好,只是有一点本人想提醒一下,顺便增长一点新的认知。

给孩子选择书籍时要注意书籍的内容对孩子产生的心理身份暗示。

什么叫心理身份暗示呢?就是孩子看什么书,他潜意识里就会慢慢地认同自己是谁。如一个孩子经常看历史书与一个经常看商业类的书籍的孩子在内心上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不

(228-2)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书籍的类别对孩子有身份层面的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是孩子内心认为自己是谁他也会潜意识的关注跟自我认同有关的书。

举个例子:二程兄弟认为以注疏shu为主的汉儒和以文章为中心的唐儒皆与“圣人之学“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认为,从孔子到孟子传下来的”圣人之道“保存得最好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

而二程重视这四部书也使到后来的学子们都以这四部书为”圣人之道“的基础教材。

后来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更加的在四书上都专门做了注解,也在更后来四书成为了科举通用教材使用了近800年。

(228-3)二程从小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决心要深研“圣人之道“,所建的望鲁台及所读之书皆为圣贤书,这点与二程父母给孩子从小的选择有关。

另外心的方向会决定关注点,关注点反过来会强化心里的自我认同,事实上二程兄弟最后都活出了新儒学的样式。

(228-4)给到现代家长的建议是,孩子的课外书单可以既广博又专精,从前面讲到的梁启超到曾国藩到朱熹再到二程都是广博又专精的代表。准备一些百科全书式的书单,又准备一些专门对孩子有着重要身份暗示的书单。

如我期望孩子喜欢心理学,我本人专门买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给孩子看,孩子看多了听到了,慢慢就喜欢上心理学了,当她喜欢上了心理学了之后,她自己不用我管就自然更加的关注心理学的书籍了。

广博又专精,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广度又有了方向性的选择,同时带出心理身份暗示,强化了某个方面的自我认同。

不过,虽然这么说,家长也不必要过于紧张,可以允许孩子看不同类型的书,孩子不同的年龄孩子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关注点的,既放手又关注某些则重点即可。

给我的感受是想让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孩子准备什么样的书籍给孩子讲什么样的故事,带孩子去见什么样的人给孩子准备电脑方面的书籍设计,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探索名门望族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