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用一生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张幼仪是明代女子中放下爱却不放弃自己的励志楷模,她用此生的经历来告诉我们,爱情从来不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全部。

走进张幼仪


张幼仪此生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出生于一个大家族,父亲的严苛不苟言笑,封建思想的束缚,无处不在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教育出张幼仪从小乖巧听话的性格,但是同时在他骨子深处有的是一颗想要去突破自己,想要学习成长的心。

张幼仪在15岁的年纪嫁给了徐志摩,在22岁离婚。那个对所有人温润如玉、才华横溢、充满热情的男子,唯独不爱她。

七年的无视,冷漠,鄙夷那个默默付出的女子,他最终还是选择追求真爱,给这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画上了句号。

那时的张幼仪是孤单的,是无助的。没有才华,没有知识,也不漂亮。而学识渊博的徐志摩是经过新式思想的教育的,是吸收西方知识的熏陶的。这两人无疑是不对等的。

张幼仪从小所受的封建思想,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在徐志摩看来都是封建思想的糟粕,他讨厌封建思想,同样的他也瞧不起张幼仪。

合影


22岁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与徐志摩离婚。张幼仪,是勇敢的,是不想永远被踩在脚下屈辱而活的,同时他也是豁达的、冷静的。

面对这份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爱的感情,她最终也还是冷静的对徐志摩说,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我就签字。

相反,徐志摩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认为是懦弱的。对于他们两人婚姻的沟通,想离婚都要假手他人,让别人替他送信,替他说出自己的想法,避而不见,不敢当面直接说出来。

离婚,是张幼仪此生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涅盘重生,实现人生的一个彻底逆袭。从一个弃妇最终变成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期盼的张幼仪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张幼仪的父母,相当的重视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的严苛。张家是书香门第,张幼仪的曾祖父曾经在朝为官,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医生。张家的孩子们,或从政,成为台湾政坛的知名人物,或从商,成为商界的领军者,或从文,任职于斯坦福大学。无疑,是因为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2.受封建思想的局限,父母为子女的打算,有时并不一定能给子女带来幸福。

张幼仪在三岁时就被要求缠足,在经过三天非人的折磨与痛苦的经历之后,最终幸而被受过西方教育的二哥解脱。在父母眼里,缠足是为了以后能驾到名门,找到匹配的郎君。是为子女好。不缠足的女子是只配干粗活,不够淑女的。

张幼仪,从小被要求学习女红、女子无才便是德。期盼学习的张幼仪在当时传统下,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求学梦。父母的眼中,这也是为张幼仪好。作为一个女子只需学习顺从,以及伺候好夫家。无需有过多的思想。

然而后来,张幼仪被徐志摩所嫌弃,正是因为她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她被缠过足,她没有文化,她封建守旧。

3.对于困难,关键在于你以何种心态面对

张幼仪这一生无疑是艰辛的。独自在异国他乡,需要面对与徐志摩的离婚大事。但是她没有太多可以伤心难过的时间,因为她还身怀有孕。同时今后生活该如何去面对,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无法与人交流,她需要学习,需要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自己谋生。看清徐志摩的冷酷与无情,她毅然转身,没有悲伤,没有沉沦,自此开启新的人生。

4.终生学习。

张幼仪能走出困顿人生,最终取得成功,无疑在于她有一颗好奇心,她热爱学习。离婚后的她可以自由的决定今后的走向,她不想和普通女子一样,永远只能围绕着婚姻以及夫家所有的一切。她开始学习法文学习德文,很快能够和周围人和谐相处,也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找回了自信。

5.真诚豁达。

张幼仪这一生,对得起所有人。离婚之前,一心对待徐志摩,温顺恭敬对待徐家二老。即便是在离婚之后,徐家人也一直将张幼仪视为自己真正的儿媳妇。有困难、有不满,也总给张幼仪说,希望与张幼仪同住。张幼仪也悉心善良的照顾二老,甚至连最终徐志摩的死后,对陆小曼也还是会给金钱上的帮助。

张幼仪与儿子


论学识与聪慧,她不及林徽因,论漂亮与风趣,她不及陆小曼。但是。她最终以真诚、善良、豁达,有了成功的事业,有了相爱的恋人,有了美满的家庭,有了懂事的子女。她一生,最终还是成功的。

梁秋实曾评价张幼仪这一生:在沉默坚强中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张幼仪这一生不计得失,只是淡然的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凭善良做事。,以真诚待人。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怯懦,要将生活中所有的艰辛与不幸,变成迎难而上的动力。去拼搏,去学习,去提升,去成就自我。唯独不能在悲观的情绪中沉沦。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要去做任何人的附属品。

豁达张幼仪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幼仪用一生告诉我们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