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nging. 归属感.

  什么能让一个地方称之为家?

    好像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现在想来,能给出的理性答案只有两个。建立的感情以及熟悉感。因为这两个都足以证明一个人在某些事物上所付出的时间。

    熟悉到推开门之前你就知道小花猫会一直在属于她的地毯上等待。熟悉到你能准确地推测出哪一秒烧水壶会开始嗡嗡地叫唤。熟悉到你知道蟑螂巢穴的位置才能用煤油拔草除根。

    最后小猫跑去找老公了,烧水壶烧糊了,蟑螂蚂蚁还是无穷无尽源源不断的时候,会深沉地叹一声息。时间久了,感情就放进去了。对动物,对工具,对空间。但是该改变的还是会改变,该离别的还是会离别,该无奈的时候又不能逼自己想方设法留住什么。


    到目前为止人生的二十年,从来就没断过说再见。直到最近才了解,“再见”这两个字背负的意义有多么沉重。一个天真的十一岁小女孩作出的最单纯的决定,对自己长大的地方说再见,却也改变了她接下来的整个人生。单纯到什么地步?只是因为不用写暑假作业了,说了一句自以为简单的“再见”,却再也见不到曾经自己眼中那所熟悉的城市了。开心地把行李打包好,浑然不知带不走不仅限于十一年幸苦累积起来的布娃娃们,而是和一个地方的文化,建立起来的友谊,以及...对那所城市的归属感。


    然后开始了我在坦桑尼亚的生活。一个开始在坦桑尼亚寻找归属感的故事。幸苦,坚持,成长。


    但始终没有在坦桑尼亚找到归属感。一直没敢和父母承认。我的确有一个家可以回。只是这样而已。脑海里不停地做思想斗争,告诉自己骨子里还是中国人。这样一来,不论呆多久,陌生的环境终究还是陌生的。因为根不在那里。表面上尽量去融入一个新的文化,很好的生活,却还只是一个人。身边不论围了多少人,却还只是一个人。


   几次暑假回国,蹦跶上飞机,降落。熟悉,却有什么不一样了。看到熟悉的风景,只不过被新的栅栏围上了。熟悉的街道,只不过被修宽了。熟悉的小巷子,只不过喜欢的小吃店被换了。这些微小却确切的变化对我来说很新鲜。但也渐渐了解到变得更多的是我自己。以前吵吵嚷嚷说想我的小伙伴们,在他们的生命中我慢慢成为一个个圈个点的路人。青春期也卓然是个奇怪的玩意儿。这段期间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塑造了不同的世界观。再一次见面,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但他们从来不知道,和他们的友谊是我在中国唯一也是全部的回忆。别扭地不愿意接受,死缠烂打地打电话。到后来微信渐渐得不到回复了之后才真正明白,当成为彼此的陌生人后,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


    却还只是一个人。

    一个丢了归属感的人。稀薄的感情和熟悉感,让我再也不能毫不犹豫地称呼温州为我的家了。改变的心境,也改变了我眼中看到的事物。一切和自己都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好像再次回来又要努力尝试融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里。

    来了美国之后,更是如此。习惯到新的环境里去,对所有的事物都能接受的很快。但是没有我的容身之处。偌大一个世界,哪里都可以是我的家,哪里也都不是我的家。你若懂我,你会知道这一句话的意思。


    很多人说我特别念旧。因为念旧是我找回熟悉感的方式。如果不念旧了,那真的连最后一条相连的丝也要断了。你就当这是我一个寻根人最后的挣扎吧。

    某一天接到老爸的电话,那头传来沙哑的声音:“孩子,爸爸知道你这些年来一直很寂寞,一直很寂寞...” 这一头,眼泪哗哗地掉下来。

    当小猫回不来,水壶修不好,知道将来有一天你要离开那杀不死蟑螂蚂蚁的屋子的时候。

    什么能让一个地方称之为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Belonging. 归属感.)